《漢語句法引論》有兩個目的:對學習漢語的學生的需要做出回應(yīng)并滿足一些人對漢語語言學的興趣。我們曾把學生們學漢語時最經(jīng)常提出的問題搜集起來--這是筆者寫作本書的初衷。另一方面,筆者一直認為漢語教學應(yīng)當充分利用漢語語言學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是本書的第二個動機。
這本小書共分七章。每章各個小節(jié)均以一個問題作為標題,也就是該小節(jié)所討論的內(nèi)容。《漢語句法引論》所討論的問題在80個左右,每一個問題都有解答。為了方便讀者把握每個小節(jié)所討論的內(nèi)容,我們在每個小節(jié)的結(jié)尾用幾句話對內(nèi)容做出概括。本書所處理的問題都具有典型意義,全都跟學漢語過程中最常見的偏誤有關(guān)。本書這些問題的處理是按照先易后難的漸進方式展開的,希望這樣做有助于引發(fā)讀者的研究興趣。
筆者在書內(nèi)適當?shù)牡胤揭肓艘恍v史回顧,并且談到了方言。這一作法的目的在于給現(xiàn)代句法問題勾畫出一幅比較完整的圖景。如果對漢語方言有所了解,并對漢語句法的演變過程也有一些概念,那么不光對理解漢語將大有裨益,而且有助于分析問題,甚至有所發(fā)現(xiàn)!稘h語句法引論》還介紹了中、法、美、日等國家的漢語語言學家在80年代和90年代取得的一些成果。通過這些角度不同但互有補充的分析,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問題的各個不同方面,同時也對漢語語言學界的主要流派有所了解。
第一章 緒論:漢語句法的演變及其后果
1.0 概說
1.1 歷時演變與現(xiàn)代方言
1.2 漢語的詞序是什么?
1.3 漢語哪些句法變化最顯著?
1.4 為什么“吃”既可以表示施事,也可以表示受事?
1.5 漢語的句法變化帶來哪些后果?
第二章 論體態(tài)
2.0 引言
2.1 說“了”
2.1.1 什么是“了”的體態(tài)職能?
2.1.2 “了”在哪些情形下非用不可?
2.1.3 “了”在哪些情形下不合語法?
2.1.4 當句子有不止一個動詞的時候,如何用“了”?
2.1.5 “了2”居于什么地位?
2.1.6 “了1,”跟“了2”有何不同?
2.1.7 如何使用“了,”跟“了2”同現(xiàn)的句式?
2.1.8 “了”的來源是什么?
2.2 說“著”
2.2.1 哪些動詞用“著”?
2.2.2 “著”有哪些固定用法?
2.2.3 如何使用“V1+著+O+V2”句型?
2.2.4 “著”的兩個最基本的語法功能是什么?
2.2.5 北方話里的“著”跟“了”有哪些區(qū)別?
2.2.6 “著”是如何演變的?
2.3 說“過”
2.3.1 “過”有哪些特殊之處?
2.3.2 體態(tài)助詞“過”與補語動詞“過”有何不同?
2.3.3 怎么用“V+“過了”語式?
2.3.4 “過”是如何演變的?
2.4 體態(tài)在方言里的表達方式
2.4.1 南方和北方有哪些不同之處?
2.4.2 其他方言里也有“了,”跟“了:”的分別嗎?
2.4.3 為什么許多方言“了”“著”不分?
2.4.4 其他方言里也有“過”嗎?
第三章 論時態(tài)
3.0 引言
3.1 漢語如何表達時態(tài)?
3.2 哪些是跟時態(tài)有關(guān)的近義結(jié)構(gòu)?
3.2.1 “才/剛”與“剛才”
3.2.2 “常!迸c“往往”
3.2.3 “到底”與“終于”
3.2.4 “后來”與“以后”
3.2.5 “盡管”與“即使”
3.2.6 “為了”與“以便”
3.2.7 “一直”與“始終”
3.2.8 “又”與“再
3.3 為什么“前”既能表示過去,也能表示將來?
3.3.1 “前/后”有哪些句法表現(xiàn)?
3.3.2 為什么“前”跟“后”并非總是對稱的?
第四章 “得”字結(jié)構(gòu)
第五章 論“把”字句
第六章 論被動式
第七章 助動詞
參考文獻
附錄:漢法英術(shù)語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