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資深澳門史學者黃鴻釗三十年學術活動的總結,也是其對澳門發(fā)展歷程的梳理,內(nèi)容涉及澳門的發(fā)展歷史、葡萄牙與中國交往的歷史及其對澳門主權的干涉、葡萄牙對澳門的占領、澳門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港口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中葡交往和澳門發(fā)展中的重要人物。同時,作者也介紹了澳門學研究中的重要文獻及成果,并分析了澳門史學研究近年來的發(fā)展情況。
序 言
時光流逝,一轉眼間我從事澳門研究有30年了。如今趁著《鏡海微瀾》出版的機會,對我這段澳門史學之路做一個簡短的回顧。
我1935年出生于廣東省中山縣石岐鎮(zhèn)。中山舊名香山縣。父親黃民興少時從臺山來到香山香燭店鋪做學徒和店員,晚年是四邑公會職員。母親李萍心是香山疊石鄉(xiāng)人,出身貧苦,文盲。父親在我兩歲時去世,我與母親和姊姊相依為命,共同度過日軍侵華時期家鄉(xiāng)淪陷的苦難生活。五歲入學,讀私塾,后相繼在啟智小學、世光小學和婦女會小學就讀。1945年日軍投降,縣城光復后進入楊仙逸小學讀書,1947年畢業(yè),考入縣立中學。
1951年開展抗美援朝運動,我投筆從戎,入伍后曾在空軍服役。轉業(yè)后進入大學讀書九年。之后留校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工作。
中學時我的學習成績平庸,高中也只讀了半年。晚年自我反思,我之所以能在著名的南京大學立足,主要得益于國家政策的關懷。當時干部報考大學有加分優(yōu)惠,讀書時還有干部助學金。試想如果沒有這些優(yōu)惠政策,我無法上大學,即使被錄取了,我這個城市貧民子弟也無法讀下去。上大學后,我發(fā)現(xiàn)我所具備的基礎知識與高中畢業(yè)生的有明顯差距,但后來我趕上來了,以優(yōu)良成績畢業(yè),并考上了研究生。這又得益于幾年部隊生活的磨煉,它使我有了比較健康的體格,以及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20世紀80年代初,我參與了史學界前輩創(chuàng)建中國世界史學會的工作,擔任常務理事和副秘書長。受學會的委托,我們?nèi)齻“年輕人”承擔主編《世界近代史》以作為全國高等學校專業(yè)教材的工作。之后我又參加了中國國際關系史學會聯(lián)合主編《國際關系史》十卷本的宏大計劃,并成為第三卷的主編之一。90年代初,我主編了一套世界史叢書,在香港開明書局(中華書局)出版。該叢書先后出版了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八國的歷史,以及東歐史、中東史和遠東史共11種。叢書出版后,香港中華書局又轉讓版權給臺灣書局,該叢書遠銷海外。
此外我還對中外關系史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先后出版了《香港近代史》、《西藏問題的歷史淵源》、The West Powers and Tibet(《西方列強與西藏》英文版)和《澳門史》等專著,根據(jù)大量史料,客觀地論證了香港、澳門和西藏的歷史發(fā)展,以及帝國主義國家對這些地區(qū)的侵略陰謀。尤其是在澳門歷史的研究方面,我在1987年出版了《澳門史》,為國內(nèi)首創(chuàng)之作,開澳門史研究的先河。以后又陸續(xù)撰寫、翻譯和編輯有《澳門海洋文化的發(fā)展和影響》、《濠鏡集》、《濠鏡新集》、《鏡海濤聲》、《香山商澳·濠鏡春秋》、《中葡澳門交涉史料》、《澳門史料拾遺》、《歷史上的澳門》(英譯中)、《澳門文化與文化澳門》等。其中有些成果在澳門及內(nèi)地均獲得重要獎項。澳門歷史研究是我的學術特色,退休以后也一直延續(xù)至今。
追憶自20世紀50年代入門學史,我走了兩段不同的道路,本來打算畢業(yè)后長期從事世界史方面的教學,為此也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但到了80年代以后,我又突然間轉入了另一個方向。我開始在系內(nèi)開設澳門史研究課程;在香港出版第一本《澳門史》著作;在澳門參加學術會議,發(fā)表學術論文。此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慢慢地竟把澳門史研究作為主項,而世界史老本行卻慢慢被撂下了。這些年我在澳門各報刊先后發(fā)表了總計數(shù)十篇論文,各報刊名稱如下:《澳門研究》《文化雜志》《中西文化研究》《“一國兩制”研究》《行政》《濠鏡》《澳門理工學報》《澳門歷史研究》《澳門雜志》《澳門月刊》《澳門文獻信息學刊》《澳門日報》等。另外還發(fā)表了若干篇有關香港和西藏的論文。此外還在珠海和中山刊物發(fā)表過文章。這些以澳門為主題的論文記錄了我30多年探索的軌跡和研究的心得,是我奉獻給澳門的禮物。
我熱愛澳門歷史也絕非偶然。在《澳門史》再版時,我曾經(jīng)說過澳門情結對我研究澳門歷史的影響,以及我所獲得的多方面的幫助。
“澳門本是中山市(舊名香山縣)的一部分,而中山是我的故鄉(xiāng)。由于地理貼近,澳門的松山鏡海、大三巴和媽閣廟等等,都是我少年時代非常熟悉的去處。我從小時候就獲知葡萄牙人占領和統(tǒng)治澳門的歷史,并為這種民族的恥辱深感義憤。記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山人民曾發(fā)起收回澳門運動,學校里也以此事命題作文。小小年紀的我,也執(zhí)筆奮書,表達一個普通中國人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這些往事銘刻心底,難以忘懷。50年代末我在大學攻讀歷史,便選擇以澳門史命題,撰寫畢業(yè)論文。畢業(yè)以后,又長期注意國內(nèi)外澳門研究的動向,廣泛收集史料,以期作進一步的研究。80年代初,我在南京大學歷史系講授澳門史,撰寫了《澳門史稿》作為教學講義!边@部講義隨后修訂成書稿,先后由香港商務印書館(1987年)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我雖然出生于廣東中山,本與澳門鄰近,但長期生活和工作于南京,又與之遙隔千里,這就為及時獲取有關資料和訊息帶來困難。令我感到欣喜幸運的是,在我學習道路上多年來一直得到了眾多師友們的熱情相助,大大彌補了這一缺陷。已故的廣東文史館長鄭彼岸先生和澳門史專家戴裔煊教授,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博克薩(C.R.Boxer)教授等,均曾給我以極大的鼓勵和支持;澳門文化學會主席彭慕治先生曾贈送許多澳門書籍;學友鄭奕鈞先生惠贈參考資料;談小倫先生盛情邀請我去澳門訪問,使我得以實地考察和拍攝照片;周靈女士也協(xié)助我收集了許多澳門報紙資料;等等。由于有了他們的幫助,本書的初版才能順利問世。
此后,在我繼續(xù)研究澳門史的過程中,我有了較多的機會前往澳門,結識了更多的學友,得到了更多的幫助與支持。其中,澳門基金會的吳志良博士先后惠贈該會出版的百余種圖書,使我受益匪淺。澳門大學黃漢強教授、霍啟昌教授、鄭煒明博士、楊允中博士、澳門文化司魏美昌先生、黃曉峰博士、澳門日報社李鵬翥先生和陳樹榮先生,以及澳門中華教育會劉羨冰理事長、鄭國強先生等都曾相繼贈予新書和資料。譚志強博士寄來臺灣版全套《澳門專檔》,令我如獲至寶。此外我每次南行,均先后得到鄧開頌教授、湯開建教授、邱樹森教授、章文欽教授,以及劉芳、楊仁飛、彭海鈴等女士贈送的書刊和圖片。李保平教授和陳永祥教授曾幫助審訂英文目錄。還有在多次學術會議上,許多舊友新交,均曾有新作贈予,恐難一一列舉,遺漏之處,尚祈鑒諒?傊,學友們給予我充分的學術養(yǎng)料,是我得以完成這次重寫澳門史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將一籌莫展,難以前進。
這次將以往在澳門各報刊發(fā)表過的文章匯集出版,也意味著對我從事澳門學術研究30年的反思。我是熱愛澳門歷史文化的學人,也許我的文章曾在鏡海文壇引發(fā)過微小波瀾,但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將逐漸從這個舞臺離去,僅留下本書以為紀念。
我已是80歲的老人,退休多年,但仍保持著對歷史研究的濃厚興趣。最近我又開始涉獵中山鄉(xiāng)土歷史文化,先后出版了《香洲開埠史料輯錄》《辛亥革命時期的香山社會》《動蕩年代》等書。通過研究撥開歷史的迷霧,探明歷史的真相,表彰先賢的業(yè)績,感悟人生的真諦,使人感到無窮樂趣。既然歷史有如此魅力,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回顧我的一生,雖然平淡,但數(shù)十年堅守在平凡的史學崗位上,沒有虛度年華;學業(yè)無止境,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學到一點東西,深感知足無憾。而我最為幸運和欣慰的是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兒女賢惠孝順,生活和諧溫馨。尤其是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始終得到老伴周淑英女士的鼓勵、支持和幫助。我們共同生活了半個世紀,經(jīng)歷過曲折坎坷的蹉跎歲月,始終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她為了保證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習史籍、伏案爬格,總是包攬一切事務,不讓我操心分神。即使是我家住房改建或搬遷裝修時,她也是獨自挑起全部生活重擔。她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她面對困難的勇氣,使我大為感動,并且成為我工作的一股動力。因此,她對我研究所取得的微末成績著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編撰本書最初緣于一次與友人的談話。2013年歲末一個晴朗的早晨,胡根博士與我在拱北茶聚。他從澳門帶來學會年刊,談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門史學發(fā)展的盛況。胡根兄古道熱腸,極力勸我出版一本論文集。我對他的建議也甚表贊同,因為這樣可以促使我進行再創(chuàng)作。我深知過去發(fā)表的論文無論觀點和史料方面必有陳舊而需要更新改進之處,如果給以時間,坐下來仔細推敲一下,重新核實資料,勘正錯漏,精簡潤色,然后以新的面貌匯集成書出版,這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又想到從事澳門學術研究幾十年,在離開的時候整理和反思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當時因《動蕩年代》一書后期工作尚未結束,就將此事擱置下來。直至今年春天才向基金會提出申請,開始啟動文集的編撰工作。
我歷年來在澳門各報刊發(fā)表的論文主題以澳門歷史文化居多,但間或撰寫一些其他論題,諸如香港和西藏問題,以及宗教問題的文章。這次《鏡海微瀾》所選的40多篇文章,內(nèi)容比較廣泛,主要包含澳門史上各個方面的問題,大體上分為幾類:第一、二部分為澳門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論述;第三部分為文化;第四部分為人物;第五部分為史學文獻和其他。
最后,承蒙澳門基金會領導吳志良博士和黃麗莎處長的熱心支持、允諾立項,還有李靜瑩和林文詩女士的悉心幫助,以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王曉卿女士等編輯在精心審讀過程中改正了一些不易察覺的錯漏,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黃鴻釗
2017年春于珠海寶源
黃鴻釗,男,1935年4月生,廣東中山市石岐人,F(xiàn)任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1957年北京俄語學院肄業(yè),1962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1965年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史研究生畢業(yè)。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副主任、中國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高等學校歷史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
第一編
近代遠東國際格局的演變/003
葡萄牙人的東方之旅/016
葡萄牙早期的東方商業(yè)霸權/031
葡萄牙早期入侵南海之失。040
浙閩抗葡名將朱紈之死/051
汪柏私許葡人通市/059
早期中國政府對澳門的管治/070
澳門與果阿的關系/083
明代澳門海外貿(mào)易的興盛/090
清初禁海政策與澳門/101
第二編
澳門同知的設置及其歷史地位/113
18世紀以來澳門的對外事務/125
葡萄牙1783年《王室制誥》剖析/134
英國艦隊入侵澳門/145
赫德與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52
早期葡人在華掠買人口活動/162
駭人聽聞的澳門苦力貿(mào)易/168
清末澳門劃界爭端/179
澳門界務交涉的余波/194
澳葡當局暴政下的悲。208
抗日烽火中的濠江兒女/213
抗日戰(zhàn)爭后的收回澳門問題/219
第三編
澳門海洋文化的發(fā)展和影響/227
澳門與早期的西學東漸/238
中西文化在澳門的碰撞與融合/252
16~19世紀澳門的外來動植物/266
早期傳入澳門的西洋器物/270
澳門道教文化志略/278
媽祖信仰在澳門的流行/287
澳門華僑的地位和作用/293
第四編
耶穌會圣人沙勿略在遠東/301
葡使皮來資的坎坷命運/308
葡萄牙詩人賈梅士在澳門/313
湯顯祖的澳門詩/320
出洋留學第一人鄭瑪諾/328
海盜張保仔與澳門/335
澳門人謝清高述著《海錄》/344
沈志亮智襲澳門總督/358
張之洞的澳門情結/365
孫中山與同盟會在澳門/376
澳門愛國學者黃漢強/386
第五編
澳門史學的發(fā)展和思考/395
東波塔澳門古文獻探秘/405
《澳門記略》的問世及其意義/411
龍思泰的《早期澳門史》/420
徐薩斯的《歷史上的澳門》/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