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也稱蒲劇梆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因興于山西古蒲州一帶而得名。本書以翔實厚重的史料、豐富多彩的內容、雅俗共賞的筆調,介紹了蒲劇的起源、發(fā)展、流變和現(xiàn)狀,以及蒲劇的經典劇目、流派等,充分展示了蒲劇的獨特藝術魅力。本書還配有珍貴的史料圖片,圖文并茂,是弘揚中華戲曲藝術,宣傳戲曲文化,普及蒲劇知識的通俗讀物。
序
聲聲天籟,從一本裝幀精致的書卷中傳出,讓人聽得到腔高板急的激越,也聽得到圓潤婉轉的悠揚。
**特色的,是那棗木梆子的擊打聲,清脆而嘹亮。
一頁頁,一行行,從那字里行間,我們尋聲探韻,曲徑通幽,訪流問源,終于探尋到了她的源頭,探尋到黃河岸邊,探尋到中條山下。
這是我們*喜歡的蒲州梆子——蒲劇,一個古老的梆子劇種。
早在元末明初,在河東這片歷史悠久文化繁榮的地帶,一個新的劇種,趁著雜劇和昆曲的漸漸式微,帶著一股鄉(xiāng)風野趣,登上了中華戲曲的歷史舞臺。她比雜劇豐富,又比昆曲俚俗,因而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于是羽翼日漸豐滿,終于飛出襟山帶河的逼仄地域,飛向了京都大邑,飛向了天南地北,成為譽滿城鄉(xiāng)的一流戲曲。她的聲腔、她的節(jié)奏、她的表演、她的特技,曾經讓朝廷和后宮嘖嘖稱奇,讓京城觀眾沉迷陶醉,也讓如今稱之為“國劇”的皮黃漢調禮讓三分。
一部中華戲曲史,沒有她,會顯得怎樣的貧乏和蒼白,不能想象。
這本書,介紹了蒲劇的起根發(fā)苗,介紹了蒲劇怎樣成長為參天大樹,怎樣的青枝綠葉,怎樣的搖曳多姿。讀了這本書,蒲劇片片斷斷的傳說成為歷史的考證和藝術的演繹;蒲劇的那些遠去了的角兒名演,仿佛又眉目清晰地復活在我們的面前。讀了這本書,我們更加明晰地了解到,腳下的這塊土地曾經怎樣被濃稠的藝術汁液浸泡;我們更加欣慰地知道了,河東的父老鄉(xiāng)親曾經歷了怎樣高密度的藝術熏陶。
一部河東地方史,沒有她,會顯得多么的單調和寂寞,也不能想象。
她是河東驕子,她是河東天籟,她是河東百姓文化生活的生命向往和精神支柱,她關乎河東人民幾個世紀的喜怒哀樂。
是這本書,讓我們感知了這一切,也讓我們享受了這一切。
這本書,內容之全面,史料之翔實,博采之豐富,描述之精到,使我們如進寶山,目不暇給,感到十分欣喜。我們的蒲劇,在中華戲曲之叢林中,像一棵傲岸的喬木,這本書的書寫,讓她更加顯得挺直而崔嵬,枝葉茂密而葳蕤。那些班社,如“唐風”“晉風”“虞風”“晉聲”;那些藝人,如“四大名旦”“五大名演”“九朵紅梅”,如星漢燦爛,滿樹繁花,悅人耳目;那些劇目,如《殺狗》《掛畫》《竇娥冤》《薛剛反朝》;那些招式,如帽翅、翎子、梢子、花梆子,似姹紫嫣紅,滿園春色,沁人心脾。
我們喜歡這本書。我們感謝這本書。
這本書,是我的朋友楊煥育先生撰寫的。
40年前,我和煥育結識,就是因了戲劇。我們共同接受了一個小劇本的寫作任務。那時候我們都是回到鄉(xiāng)間的知識青年,都在為貧困的物質生活而迷茫,也為更加貧困的文化生活而迷茫。我們不甘沉淪,但無力改變這樣的困境。對藝術的共同愛好,讓我們走到了一起,于是就開始了大半生的交往,也開始了大半生的努力。我們在蒲劇發(fā)源地——古老的蒲州,而今的永濟市文化部門里工作,不止一次地共同進行過劇本創(chuàng)作,為劇本的寫作辛苦過,也為劇本的成功喜悅過。為了一個戲劇情節(jié)的安排,我們一起熬過不眠之夜;為了一句唱詞的推敲,我們爭論得面紅耳赤。我缺乏他的執(zhí)著和堅守,看到劇本創(chuàng)作過于繁難,就改變了創(chuàng)作方向。而煥育則跟著劇團,常年演出,在那樣艱苦和流動的生活中堅持學習、堅持寫作,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成為國家一級編劇,成為蒲劇劇種的編創(chuàng)骨干。他的成功,是他富有事業(yè)心的成功,是他對藝術追求的成功,也是他堅持艱苦奮斗所取得的成功;是他個人的成功,也是蒲劇事業(yè)的一份成功。
煥育還是一位雜家,有著多種藝術愛好和文化興趣,對詩歌、小說、民間文學、書法繪畫等都有涉獵,對各種藝術門類都有一定的造詣。他是個有心人,對蒲劇史研究也情有獨鐘,大量搜集資料,深入探索,曾為蒲劇大師王秀蘭立傳,也多次為辭典、志書撰寫蒲劇辭條。為蒲劇寫史,是他的分內,也是他的職責,更是他的宿命。他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為了藝術,為了蒲劇,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做出了貢獻,完成了使命。他盡力了,也達到了一個高度,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為一部蒲劇史這樣的著作寫序言,以我的身份和資歷本不敢擔當,但是,不管煥育資深到什么程度,結識了多少大家,誰還具備我這樣與他因為戲劇創(chuàng)作而交往40年的友誼呢?于是,我就不揣淺陋,寫了這個也許不夠格的序言。
一級作家
原運城市文聯(lián)主席王西蘭
山西省文聯(lián)副主席
楊煥育筆名芹墨,1944年生于山西永濟市開張鎮(zhèn)石橋村。他自幼喜愛文藝創(chuàng)作,曾有“十三歲小詩人”之譽。1961年,楊煥育中學畢業(yè)返鄉(xiāng)后,扎根農村,堅持創(chuàng)作十年之久。1975年,楊煥育在永濟虹光蒲劇團任專職編劇,1986年調至原運城地區(qū)蒲劇團,今年1月光榮退休。曾在永濟虹光蒲劇團任專職編劇,后調至原運城地區(qū)蒲劇團。他的代表劇作《瓊玉公主》曾獲山西省振興蒲劇調演優(yōu)秀編劇獎和文化部、中國劇協(xié)第三屆孔雀獎;《西廂記》獲山西省戲劇調演優(yōu)秀編劇獎、山西省文聯(lián)第三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金牌獎;戲曲電視連續(xù)劇《西廂記》獲飛天獎和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清官寇準》獲省“五個一”工程獎;《寇老西升堂》獲中國戲曲金三角交流演出優(yōu)秀編劇獎。
序/1
一 蒲劇的起源/1
1.蒲劇起源的時間/4
2.蒲劇形成的文化因素/11
二 蒲劇的發(fā)展與流變/19
1.清朝鼎盛時期的蒲。19
2.清末民初的蒲。24
3. 20世紀50年代的蒲劇/33
4.蒲劇的兩次浩劫/47
5.改革開放時期的蒲。53
三 蒲劇的藝術特點和風格/65
1.蒲劇的音樂唱腔/65
2.蒲劇的表演與臉譜/68
3.蒲劇的特技/72
四 蒲劇的優(yōu)秀演員及流派/90
1.清末民初的蒲劇優(yōu)秀演員/90
2.新中國成立后的**代優(yōu)秀演員/102
3.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代優(yōu)秀演員/111
4.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三代優(yōu)秀演員/116
5.蒲劇的眾多流派/124
五 蒲劇的經典劇目/135
1.《薛剛反朝》/138
2.《西廂記》/140
3.《竇娥冤》/142
4.《港口驛》/144
5.《麟骨床》/146
6.《蘇三起解》/148
7.《寇老西升堂》/149
8.《關公與貂蟬》/151
9.《土炕上的女人》/152
10.《山村母親》/154
六 蒲劇的現(xiàn)狀——“三憂”“八喜”/158
參考書目/166
后 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