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這本早年一氣呵成并經過晚年增訂的代表作中,展現(xiàn)的是一個學者的不凡學識和才氣勃發(fā),以及日臻完善的晚年定論,可以看出他的學問在時間的長河中,如何匯流成海。扎實深厚的學術功底、敏銳多元的探索視野和妙語連珠的流暢文字,從歷史本身說明歷史的理念,系統(tǒng)探討和發(fā)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對中國歷史及古代思想如何或者是否走出中世紀,書中有著獨到地闡述,充分顯示作者不僅把握中國歷史昨天、前天的學術修養(yǎng),更體現(xiàn)其關懷人類社會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本書初刊至今30多年,影響持久不衰,亦曾被譯為英文,廣泛流傳。后經作者校訂原作,增補大量內容,并從更能彰顯歷史時空連續(xù)性的角度,調整編次,從而成為較初刊更加完整精到的名家名作。
1. 隨想錄式的著述風格朱維錚先生擅長用大筆寫小書,他的這部代表作并非大部頭的歷史專著,而是體例、長短各一的歷史札記,輕松易讀,也符合他對史學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長話短說,言盡為止。
2. 詮釋學的方法朱維錚先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強,能從舊史料中讀出差異與新意。擅長證偽,將可信的常識證成待解的疑團。
3. 啟蒙的立場朱維錚先生研究的是經學史而不是經學,不再把經學當作信仰的宗教、至高無上的意識形態(tài)。他反思90年代風起云涌的保守主義,為傳統(tǒng)文化熱和尊孔讀經風降溫,激活中國文化的真正復興。
4. 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路朱維錚先生堅持論從史出,實事求是,從歷史本身說明歷史,避免以論代史,用預制框架套裁客觀事實。
5. 獨立自由的學者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朱維錚先生的一生都在為純學術研究正名。鉆故紙堆并不意味著忽視現(xiàn)實問題,在他的文字中,我們讀到的是史家的冷眼和士人的熱腸。
題作《走出中世紀》的這部小書,初次出版到現(xiàn)在,已有二十年。
二十年前,在我正值所謂孔子行年五十而知五十非的年紀。不幸我從來就認為孔子早已屬于歷史,連同孔子生前總想復興的古儒學,也早就異化為中世紀的經學,況且中世紀經學諸形態(tài)的蛻變過程,同樣早已成為歷史爭論的課題。所以,我從來不敢茍同孔子或儒學表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說法,正如我從來不能相信所謂西方文化都屬于基督教傳統(tǒng)的說法一樣。當然,我看自己與看別人,都不會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
也在二十年前,我重返中國史學從業(yè)者生涯,又近十年,一面教書,一面編書。任教的課程,主要是中世紀的經學史和史學史。而除了與友人合作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以及主編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論文集等,尚有余力,便用于考察中國走出中世紀的歷史過程,主要希望解答先前我在編校注釋清末民初章太炎、梁啟超等學術論著中所發(fā)現(xiàn)的積疑。于是,就有了本書初版。
本書出版問世不久,加拿大的許美德(Ruth Hayhoe)教授,便選譯大半篇章,編成英文版。那經過可見本書初次以中文發(fā)表的拙撰英文版序。令我有點意外的,是美、德幾位漢學家就英文版發(fā)表的書評,注意的重點都在于本書有關17世紀在華耶穌會士與明清上層社會關系的歷史考察。也許由于19世紀80年代末,一名中國學者竟不顧本土已成主流的所謂精神侵略論,而嘗試從歷史本身說明歷史,在當時西方漢學界還較少聞見的緣故吧?
然而本書初版在國內的回應,更令我意外。初版甫出,我就應邀前往多倫多、印第安納和慕尼黑三所大學,相繼承乏客座講席。在外轉悠一年有半,歸來發(fā)現(xiàn)案頭堆積的讀者來信,達數(shù)百通。除了已識未識的同行朋友,大半來自不同職業(yè)的讀者,包括中小學教師、技術人員、醫(yī)生、工人、農民、警察、基層干部等,他們在來信中或述說讀后感,或對拙著的某些說法提出質疑。不過使我驚異的,還是許多來信似乎不約而同,提出拙著沒有討論的一個問題:中國有沒有走出中世紀?
這個問題,我當然無法作答。我的專業(yè)是史學,研究下限止于清末民初。生丁此世,想不關注現(xiàn)狀也不可能。但對現(xiàn)狀怎么看,是憲法保障的每個公民思想言論自由的權利,作為公民的歷史學家自不例外。但我向來認為,如果堅持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就不能混淆歷史與現(xiàn)狀的區(qū)別,因而以古律今、以今律古或者借古諷今,都必然扭曲乃至背離歷史實相。至于有人讀史愛好對號入座,那是他的自由,也正如讀小說《紅樓夢》便自居林妹妹、寶哥哥一樣荒謬。但假如自己荒謬,卻指斥不合己意的歷史論著為荒謬,甚至動用權力,給歷史作者加上種種莫須有的可怕罪名,這固然合于秦皇漢武以來禁錮歷史思考的傳統(tǒng),可惜正是馬克思早就譴責過的文化專制傳統(tǒng)。
所以,我很贊成清末章太炎為批判康有為托古改制論所作的《征信論》《信史》等文的見解,衡量歷史作品的唯一尺度,就是實事求是,信而有征。做到很難,不僅需要抑制古為今用的沖動,而且需要抵制來自權勢、金錢以及種種先入之見的干預。在這方面,假如真愿以史為鑒,那就首先不能忘記1958年陳伯達之流鼓動史學革命,一路革到文革十年,以奪取資產階級霸占的史學陣地始,到輿論一律贊頌秦始皇終。
對于眾多讀者關注本書討論的走出中世紀問題,我是很感動的。當年沒有可能逐一作復。但我從中發(fā)現(xiàn),讀者們同我一樣,都很關心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是怎樣的,而不厘清那段歷史是什么,我們就不明白自己的先輩是如何從中世紀走出來的。而回答是什么,正是史學從業(yè)者的職守所在。
朱維錚(19362012),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生前為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從教52年。2006年獲德國漢堡大學榮譽博士,是漢堡大學授予中國人的首個榮譽博士,也是自季羨林之后德國高等學府授予中國人的第二個榮譽博士。朱先生治學嚴謹,功力深湛,眼光獨到,筆鋒犀利,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關懷,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導者、開拓者和建設者,治學范圍涵蓋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中國近代史、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個領域,已刊論文及講演錄二百余篇,著作十余種,主持整理、編選和校注重要典籍近百種,《走出中世紀》等翻譯成英文出版,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增訂本小引
初版序
英文版序
走出中世紀
從晚明至晚清的歷史斷想
匪夷所思
世紀更替中間的哲人怪想
利瑪竇在中國
楔子
利瑪竇圓夢
怎樣勸化中國?
是拓荒么?
滲入王學開拓的空間
慢慢來的策略
目的與手段的倒錯
關于《利瑪竇中文著譯集》
利瑪竇與李卓吾
徐光啟和晚明史
晚明的西學領袖
何以不能稱學派?
利瑪竇和徐光啟
晚明天學的軸心
技術救世的成敗
附:《歷史上的徐家匯》代序
給魏忠賢造神
紅夷大炮
南明史的一部力作
十八世紀的漢學與西學
空白引出的疑問
答疑的難點
古老學術史的倒演
王學與西學
尊朱抑王的奧秘
南國漢學家的反應
漢學與西學的相關度
中世紀特色的回光返照
隔膜的心態(tài)
湯若望與楊光先
所謂《不得已》案
滿清首任欽天監(jiān)正
帝師生涯
楊光先發(fā)難
傳教士內哄
滿洲權貴支持更愚昧一方
南懷仁怎樣告倒楊光先
關于清初的中國禮儀之爭
真理學、清官與康熙
一介不取?
滿清盛世的小報告
年羹堯與汪景祺
附:汪景祺《功臣不可為》
戮心的盛世
附:上引《乙丙之際箸議第九》部分譯意
和珅案
附:清嘉慶四年正月十五宣布和坤二十大罪的上諭
在中世紀晚期的《三國演義》
講史小說豈是信史?
滿洲文盲權貴的教科書
荒謬的關羽崇拜
由清宮到民間的三國戲
你能抵擋他么!
馬純上和匡超人
《儒林外史》成書于乾隆初說
以公心諷世之書
馬二先生說舉業(yè)
文壇流氓匡超人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
跋幾份反洋教揭帖
歷史的孔子與孔子的歷史
假孔子與真孔子
近代三種假孔子
假作真時真亦假
信言有征見真實
陽明學在近代中國
由晚清至民國的政見史札記
關于早年章太炎
章太炎著作按語一束
《明獨》
《讀<管子>書后》
《譯書公會敘》
《視天論》
《茵說》
《公言》
《原變》
《與梁鼎芬絕交書》
《<客帝>匡謬》
《征信論》
《駁<箴膏肓評>三書敘》
《<社會學>》
《序<革命軍>》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原學》
《革命之道德》
《無神論》
《論諸子學》
《衡三老》
《悲先戴》
《哀后戴》
《與人書》
《復吳敬恒函》
《代議然否論》
《<齊物論釋>序》
關于晚年章太炎
就五四后章太炎思想的札記
唯物史觀在中國萌芽形態(tài)的歷史考察
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中世紀將復歸嗎?
《知識價值革命》提出的疑問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