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北地區(qū)的回族文學相比,石彥偉的散文所描寫的多是東部散居區(qū)的回族生活和人物,體現出東部回族人民堅持文化自信的精神面貌,善良包容、克己助人的道德品質,堅持改革開放、建設美好家園的壯舉,以及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與地域氣質。如《穿過流水的骨骼》寫哈爾濱回民家族三代人橫渡松花江的故事,體現了散居區(qū)回族人勇敢、重義、自強、自尊的美德;獲得冰心散文獎的作品《奶白的羊湯》寫作為下鄉(xiāng)知青的母親返城回鄉(xiāng),在哈爾濱回民飯店做收款員的往事,凸顯的是改革開放進程中回族職工在回民飯店勤勞付出、贏得社會口碑的時代精神。本書中也有一些是書寫回族老作家、老學者、時代英雄及普通民眾的文章,這些非虛構式的寫作表現了當代優(yōu)秀回族人的文化底蘊與思想境界,使那些散發(fā)在經年往事中的道德光芒得以留存和傳承,留下一個民族在時代檢閱下的精神圖譜。
李佩倫①
彥偉是位勤奮學子,舞文弄墨,俱是苦學深思,基于情性。文,從聞雞起舞苦中得來。著墨人生,一個弄字,似是游戲,卻是癡心與醉賞的水到渠成。
文學是在重壓下的昂首,是在悲愁煎熬后的仰天長嘯,會心一笑。細心品讀彥偉散文,在深沉的文字排列中,沉吟著,邁著沉重的步履。
文人最是為他的,也是自我的。二者并行不悖,有如坎坷路上不斷相互超越著的雙腿。彥偉散文極主觀地描述著自我,自我的身影游離在他或他們之中。在紛至沓來的客觀的萬千景象中,他孤守著自我,也在被塑造著。
中國的詩與文的雙龍互動并峙,歷兩千余年翔天入海,為人類留下了最為輝煌、沖決國界的成就。詩、騷與諸子散文,藍天麗日,無人企及。然而,媚外求異的近代迷惘,腰斬了我們順流而下可淘盡千古的華夏風流。近年來幻夢的蘇醒,那一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②的振呼,了結了近百年的文學忽左忽右的自我唾棄和無所適從。
讀彥偉的散文,少有時令的癥候。一言以概之,文從字順,俱從己出。當今文壇,有些人不求品位高,唯求文字奇、奇而詭,以致逼使讀者開卷須一番拆解,似是珠玉連綴,不過是了無意趣的語言魔幻。以致三十年代普羅文學論爭,似有重提必要。但二者實質不同。后者是積淀淺薄,輕薄為文。
文學體裁中,散文作者無須化為他者,應是作者直面人生后的直抒胸臆。本是夫子自道,有人卻把自己遮掩起來,最終是霧里看花,迷離閃爍。或是玩弄筆墨,似我非我,這樣不見作者真生態(tài)、真性情的文字,與散文的審美原則大相徑庭。
有些散文作者,自戀頗深。居高臨下寫身外,臨鏡憐愛寫自身。散文真實,也應包括我的真實。作者筆下倘須呈現自身,應以真為善,以真為美。讓讀者借文字貼近作者,并反觀諸己。若行文所需,一個趔趄的我、殘缺的我,更能燭照人心。
作者,是散文舞臺的主角。須如古人所苛求的: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這種自譽自毀的真實,是散文的興觀群怨的標志。彥偉散文是我手寫我心。不諱己短,敢言己長,無所回避,這也是這本散文集可看之處。
散文應是美文妙筆,有人對文筆如此標定:名為文者,無所不華;名為筆者,則當求其是①,是孔子的為文標準情欲信,辭欲巧②的引申。時下一些散文,難有二者兼顧,或因生活積累不深,主觀感悟淺浮,筆下以堆花砌朵為能;或自恃博通,頗想君臨天下借文墨炫才,而以奧語乖思把人推進霧霾之中。我欣彥偉散文,是他秉承文道之本,未肯尾隨他人腳后行。
回族文學以小說和詩歌為主。文學創(chuàng)作六大組合中,散文、報告文學、影視文學、戲劇文學仍嫌實力不足。六大文學體裁無須齊頭并進,但不應過度豐嗇有差。
彥偉是文學界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頗有人氣,望能從孤燈案頭到文學綠野進一步發(fā)揮作用。少些文外人事瑣碎,多些文內麗日春風;刈逦幕徊邢迯奈恼,秉筆為文,必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后來者,新時代文學的義勇軍,前進,前進,前進進!
2017年4月2日于京師舍下
石彥偉,回族,1985年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先后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在讀文學博士。現為北京某雜志文學編輯。文學作品發(fā)表于《散文選刊》《散文》《青年文學》《長城》《西部》等刊物,入選一些年度選本,并被譯為阿拉伯文、維吾爾文等文字。已出版散文集《面朝活水》《雕花的門》;參與主編《中國回族文學通史當代卷》、回族當代文學典藏叢書;編劇、導演電影《西海固三部曲》《一夜梨花》,紀錄片《回望運河》等。曾獲冰心散文獎、希望杯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新人獎。入選首都優(yōu)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