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托爾斯泰》是關(guān)于托爾斯泰家庭的長篇小說,作者主人公安德烈·托爾斯泰是大文豪托爾斯泰的第九個孩子,作者通過描寫安德烈從軍、參戰(zhàn),到回鄉(xiāng)、去世及在此期間一系列的心理歷程,解開了主人公安德烈與父親托爾斯泰及母親索菲亞溫情又有矛盾的關(guān)系,給讀者提供了一個觀察托爾斯泰和他的家庭生活的獨特視角。
序言
我年輕的時候,有一次母親帶著我去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參加諾貝爾獎的頒發(fā)儀式。當年文學獎的獲得者是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但是他沒有親自到場領(lǐng)獎。然而給他的頒獎辭使他的靈魂在講壇上空飛翔,使他像自己長篇小說里的一位人物那樣親臨現(xiàn)場。這次活動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氐郊依镆院笪荫R上閱讀《日瓦戈醫(yī)生》并決定學習俄語,也慢慢開始接觸俄羅斯文學,后來俄羅斯文學成了我學術(shù)研究的主業(yè)。然而我一直沒有深入研究俄語,卻千方百計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我自認為是對俄語的一次反叛。
眾所周知,托爾斯泰在俄羅斯文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僅是因為他的長篇小說、故事和戲劇作品,而且還因為他是一個社會批評家和精神領(lǐng)袖。他是和平主義者,反對暴力。他信仰上帝,但痛恨教會,政治上他是無政府主義者,認為通過新的憲法無法根除社會不公,而只有靠每一個人的努力才能做到。世界通過愛才能變得更好,他的信條是不能僅僅遵循耶穌在山上布道的內(nèi)容,還應(yīng)該從佛教和道教獲取靈感。托爾斯泰喜歡引用老子的觀點:生活節(jié)儉、天人合一以及與鄰為善。這些都是人們樂于信奉的。托爾斯泰不僅受人愛戴,當時還被視為某種先知。他的影響遍及全世界,人們有理由說,在他那個時代,俄羅斯有三大權(quán)力中心:沙皇、教會和列夫·托爾斯泰。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曾多次去俄國旅行,訪問過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那個位于莫斯科南二百公里的莊園,托爾斯泰和他的家庭曾生活在那里。我被那個美麗的地方深深地吸引,時間在那里似乎凝固了,如果說我似乎看到了年邁的托爾斯泰帶著幾個學生沿著林蔭大道走下來,隱約看到遠處水塘和游泳更衣室旁邊的孩子,我絲毫不會感到奇怪。如果說過去我喜歡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和故事,那么此時我被人們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生活所吸引;氐饺鸬湟院,我深入研究能找到的各種傳記素材,閱讀大量的書信、傳記、當事人的陳述、回憶錄和日記那里的一切都讓我著迷、入神。
強烈感染我的是,托爾斯泰一家人以某種奇特的方式生活在現(xiàn)實與詩境交融的世界中。在這種交融的世界里,生活本身不僅構(gòu)成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過來又被作品所影響和創(chuàng)造。人們不僅寫日記還互相傳看和討論所讀日記的真實程度。像絕大多數(shù)作家一樣,托爾斯泰也從周圍環(huán)境獲取靈感。
托爾斯泰在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大量使用自己的資料,特別是自己的日記。但是令人稱道的是,他的作品反過來也塑造了現(xiàn)實。比如在《家庭幸福》這部作品中他就細致地描寫了他同自己的妻子索菲婭·安德烈耶夫娜相戀的過程。他描寫了訂婚、結(jié)婚、婚后最初的歲月以及后來出現(xiàn)的問題。他寫的一切都與現(xiàn)實相同,使用的語言都來自自己的日記奇怪的僅僅是,作品的內(nèi)容發(fā)生在他們相識幾年之前。這一點顯示出,托爾斯泰不僅在自己那個年代是一位先知,在自己的家庭里也是如此。
托爾斯泰一家有過十三個孩子。其中五個很小就夭折了,長大成人的八個孩子當中三女五男。安德烈是這個家庭中第九個孩子。我所以對他感興趣有幾個原因。首先我覺得他是一個復(fù)雜而神秘的人物,他比其他任何一位兄弟姐妹受父親家長制思想和先知權(quán)力的影響都大。托爾斯泰寫過一個劇本,名為《活尸》,一個人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最后被迫自殺這是安德烈的父親、作家認為唯一可以進行道德自辯的一個情節(jié)。安德烈知道,他自己就是劇本主人公的原型。我確信在他一生中采取的很多行動都是為了抗議這種先知和預(yù)言。我所以要寫關(guān)于安德烈這部小說,另一個帶有更深個人色彩的原因是,安德烈有別于其他家庭成員,他從來不寫日記這使作為作家的我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和發(fā)揮的可能。除此之外,不寫日記也使有關(guān)他個人方面的情節(jié)安排會更加靈活、自由。
卡羅拉·漢松
卡羅拉漢松(1942 ),瑞典女作家,學者。曾獲瑞典厄沃拉里德文學獎、九人獎、伯尼爾獎、瑞典文學院獎等多種獎勵和榮譽!栋驳铝摇肥强_拉描寫托爾斯泰后代的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書上有我的名字》,描寫十月革命后流亡西方的伊利亞托爾斯泰的命運;第三部是正在創(chuàng)作中的關(guān)于托爾斯泰女兒的《瑪莎》。《安德烈》這部作品曾獲瑞典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文學獎提名。她的作品語言獨特,不依賴傳統(tǒng)敘事手法和情節(jié),耐人尋味。
李之義,1940年生,北京人。原人民畫報社副總編輯、譯審。1961-1966年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瑞典語;1981-1984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文學系學習,獲瑞典政府獎學金。主要翻譯作品有《瑞典文學史》《諾貝爾文學獎內(nèi)幕》《漢字王國》《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散文全庫》(北歐部分)《外國民間故事精選》,以及瑞典兒童文學大師林格倫全集(14卷)、瑞典現(xiàn)代文學奠基人斯特林堡文選(5卷),及詩選、散文選和書信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