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致力于追尋中華帝國存在長達2000年之久的原因,尤銳從戰(zhàn)國時代思想家的活動入手,因為他們對解決社會政治危機提出的理想、價值觀和理念在后來的帝國政體中變得至關重要。作者認為中華帝國的長存不僅是一個軍事和行政建制的結果,而且是一種智識的建構,恰恰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訴求允許帝國的長存并得以一次次從混亂中重生。本書全景式的考察展現(xiàn)了戰(zhàn)國政治文化中哲學與社會的沖突。作者通過考察包括傳世與出土文獻的先秦文獻,從諸子百家的思想中總結出它們的共識,表明在并駕齊驅的各家學說之下,意識形態(tài)的共識*終塑造了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這使我們獲得了探討戰(zhàn)國時期對中國思想史影響的全新視角。
作者出生在前蘇聯(lián),移民以色列,又在中國與美國留學過。游走在不同的環(huán)境與學術氛圍中,讓他能夠獲得獨到的研究視角,推進學界對戰(zhàn)國時期政治思想的探討。
尤銳,以色列希伯萊大學東亞系主任、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兼職教授。作者懂十門外語,曾留學南開大學,師從劉澤華教授,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博士論文為《儒家思想的基礎中國春秋時代的政治思想》。
孫英剛,先后就讀于北京大學(本科、碩士)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碩士、博士),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Ph.D.)。先后任教于復旦大學、浙江大學,F(xiàn)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文版序言
導論
一、內(nèi)容提要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特色
第一編 君主
第一章 禮儀性領袖
第一節(jié) 君權的宗教基礎
第二節(jié) 春秋時期的君主制危機
第二章 王權諸道
第一節(jié) 處于禮制頂端的君主
第二節(jié) 作為道德楷模的君主
第三節(jié) 作為圣人的君主
第四節(jié) 圣權與君權之間
第五節(jié) 社會政治秩序的中樞
第六節(jié) 最高管理者
第三章 尋找理想君主
第一節(jié) 改善君主的常規(guī)方法
第二節(jié) 取代昏庸君主
第三節(jié) 非世襲繼承方式的選項危機
第四章 萬能的橡皮圖章
第一節(jié) 荀子:君主與攝政
第二節(jié) 韓非子:無上權力的去人性化
第三節(jié) 臣下的陷阱?
第四節(jié) 尾聲:秦始皇和他的余波
第二編 士:知識精英
第五章 士的崛起
第一節(jié) 尚賢
第二節(jié) 有道之士
第三節(jié) 自我推崇的膨脹
第六章 仕還是不仕?
第一節(jié) 士與國家:社會與經(jīng)濟背景
第二節(jié) 祿及名:追求富貴者
第三節(jié) 以入仕為使命:孔子和孟子
第四節(jié) 棄官:隱士理想
第五節(jié) 結語:出仕和精神病
第七章 士與君主
第一節(jié) 有條件的忠誠
第二節(jié) 人才市場和士的傲慢
第三節(jié) 反士思想
第四節(jié) 荀子:帝制時代的臣德
第五節(jié) 尾聲:帝國壟斷下的士
第三編 民
第八章 為民而治
第一節(jié) 宗族凝聚性和為民而治
第二節(jié) 春秋時代的國人
第九章 虛其心,實其腹
第一節(jié) 耕戰(zhàn)者
第二節(jié) 得民心
第三節(jié) 小人及其被排除在政治之外
第四節(jié) 尾聲:造反有理
第十章 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遺產(chǎn)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