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葡萄園一家三代與仇人“老黑刀”斗智斗勇的故事。三代人都是受害者,他們忍辱負重,百折不撓,在風雨如晦的歲月里苦苦度日。園子里的美好生靈成為一家人的摯友和庇護,無論是狗、貓、白馬還是喜鵲,都在特殊的時刻里給予他們溫暖,協助他們斗爭。
故事中人與動物的情誼、苦難中突然降臨的愛情,讀來激動人心
寫作和行走的心情
想象和描述/在同一個時代
無論是文學的實踐和吸納,我們這一茬寫作者都受惠良多。這之前及同期作家、國外作家,在文體上的開拓與實驗,都提供了綜合的營養(yǎng)。所有這些方法無非歸結為兩種:想象和描述,也就是詩與真,F代主義使其變得更為自由,卻沒有背離它們。這就是今天感受和實踐的現代主義!叭诵斜赜形?guī)煛,在學習中能夠有所進步,心里就會常存感謝。更主要的是,在急遽變化的現實生活中、特別是極為復雜的精神環(huán)境中,總會看到一些榜樣,看到一些正直、清晰、堅忍和潔凈的人。他們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城鄉(xiāng)穿梭/飛速流逝的時間感/野地
這些年讀老書多一些。外國譯著中杰出的當代文學同樣較少,市場上流動的一般都是千方百計想賣出去的東西,沒有什么精神力道,難以卒讀。中國古代和外國十九世紀的名著,是最?吹。
寫作的動力就是酷愛寫作。年紀大了,就會有飛速流逝的時間感,名利就會漸漸退遠……重視身邊友人、特別是行家里手和好讀者的看法。寫得久了,譯出一些文字也是正常的。但這對作家來說并不重要。
巨大的顛簸/憤怒的葡萄/化學變化
日常雜務對寫作會有負面影響――但事物都是正反兩方面的?傊热灰,就要盡力,還要力所能及。這和寫作的意義是一樣的。任何事情都有難度,也都有積極的意義。作家的主要工作還是寫作,這不應該有什么變化。說到“社會轉型”,我們會覺得中國上百年來一直在轉型,從來沒有停止過,人民怎樣安居樂業(yè)?致富和社會變革不能過于峻急,如果一代代人都在巨大的顛簸中度過,哪里還有幸福?
半島地區(qū)是國際葡萄酒城的主要葡萄種植基地,我長期以來寫的“葡萄園”是實在的,而不是什么比喻。因為我對這樣的環(huán)境從小就熟悉,對葡萄園的辛苦勞動也習慣了,開手就會寫到它。我經歷的一些地方,常常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葡萄園,園子里是被生計累得要死要活的民眾。這個環(huán)境在我看來沒有多少浪漫,倒是經常想起斯坦培克一本書的名字:“憤怒的葡萄”。
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這里生活的,平常所說的“大地母親”,對我而言具體就是指這里。
虛構需要依賴現實,這就像糧食和酒的關系一樣:造大量的酒就需要大量的糧食,但糧食不等于酒。作者在找大量的糧食,因為他想造出更多的酒。這個過程接下去是發(fā)生一系列“化學變化”,而不是“物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