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研究專注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人權哲學等的研究,定位于國內*的人權研究方面的專業(yè)集刊。是國內*個,也是*一個人權研究方面的學術集刊,已進入CSSCI來源集刊系列。第二十卷對1990年代權利觀念的發(fā)展,健康權的歷史審視、主權者視角下的現(xiàn)代西方人權問題等進行了研究討論,展現(xiàn)了當前人權領域的*成果。
《人權研究》集刊序
人權,乃是人因其為人即應享有的權利,它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中一個最能喚起內心激情與理想的詞。人權,在今天已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已成為一門需要熟慮慎思的學問。在呼吁人權的激情稍稍冷卻的時候,挑戰(zhàn)我們的智慧與理性的時代已經來臨。
近代以來國人對人權理想的追求,總難擺脫經濟發(fā)展、民族復興的夙愿,曾經的救亡圖存激起的民族主義情緒,始終是我們面對西方人權觀念時揮之不去的顧慮。在個人與社群、公民與國家、自由與秩序、普適價值與特殊國情之間,我們一直在做艱難的抉擇。也正因此,為人權理想奔走呼號的人士固然可敬,那些秉持真誠的保留態(tài)度的人們也值得尊重。
人權不但張揚個人的自尊、自主、自強,也代表著一種不同于兩千年中國法制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政治制度,它所依托的話語體系,既需要融合我們自己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也對我們既有的生活方式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當意識到必須以一種近乎全新的政治法律制度迎接人權時代的來臨之時,我們必須審慎思考自己脫胎換骨、破舊立新的方式。當經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后,一個古老的中國無疑遇到了新的問題。在這種格局下,人權的支持者和懷疑者都需要交代內心的理由:人權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對于渴望民族復興的中國來說,人權對公共權力的規(guī)訓是否意味著削弱我們行動的能力?對于一個缺乏個人主義傳統(tǒng)的國家來說,人權對個人價值的強調是否意味著鼓勵放縱?對于一個較少理性主義的國家來說,人權是否意味著將割裂我們?yōu)橹鞈俚膫鹘y(tǒng)之根?對于這一源自西方的觀念,我們又如何既尊重其普適價值又能不罔顧國情?諸如此類的問題,人權主義者必須做出回答,批評者亦必須做出回應。
人權既是美好的理想,又是政府行動的底線標準。
人權因其美好而成為我們?yōu)橹畩^斗的目標,畢竟,一個大國政道和治道的雙重轉換,確實需要時間來承載思想和制度上的蛻變。但是,對公共權力的民意約束、對表達自由的保護、對......
齊延平,男,1968年出生,籍貫山東昌邑市,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人權研究》主編,國家社科基金法學評審組成員,外交部人權專家?guī)斐蓡T。現(xiàn)任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學校社科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學校學位委員會常委會委員、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權研究》集刊序【徐顯明】
權利發(fā)展
權利、利益與德性1990年代權利觀念發(fā)展之反思【黃 濤】
當代中國人權研究狀況考察(1991~2016)
以CNKI代表性期刊論文為視角【劉志強】
中國人權發(fā)展的自主性【張 靜】
健康權的歷史建構【劉碧波】
文化視域下的人權
傳統(tǒng)中國文化視域中當代權利觀念的反思與重構【陳宏霞】
論人權之正義根基與價值品格:中道【賈永健】
論立法者-主權者視角下的現(xiàn)代西方人權問題【董靜姝】
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護
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權利屬性:程序主體權【歐 丹】
論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指控體系的完善【秦 勇 薛乃忠】
美國強奸盾牌規(guī)則的法理基礎及實踐效果【吳慧敏】
特定人群權利保障
論民族互嵌式結構中少數(shù)民族教育平等權的主題轉向【杜建明】
國際體育運動中跨性別運動員的人權保障【劉雪芹】
評論與譯介
永久和平規(guī)劃下的世界公民法權基于康德群己觀念的闡釋【周 力 聶清雨】
阿馬蒂亞·森能力理論的權利意蘊【董 駿】
人權起源的國際政治學評《最后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魏磊杰】
尊嚴與人權的概念重構【勞拉·瓦倫蒂尼 著 何曉斌 譯】
一種請求權的混合理論【戈珀爾·史瑞尼瓦森 著 劉小平 譯 任頌瑤 �!�
《人權研究》第21卷約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