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記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集中闡釋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共有七篇,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東漢時趙岐將七篇分別分為上下,形成現(xiàn)在十四篇的通行版本。
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孟子/中華經典輕松讀》在原文后加入“注釋”“翻譯”“評析”三個板塊。
《孟子》一書對于儒家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主體是倫理政治學說,其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人類的文化規(guī)范——仁、義、禮、智的萌芽和根本。雖然從理論上來說人性是本善的,但從實際上看,人們處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義標準。所以孟子強調品德修養(yǎng),以此恢復喪失了的本性之善。由于強調自我品德的修養(yǎng),孟子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尊、自強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獨立,將人性善的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就是“仁政”的學說,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睹献印纺擞涗浢献蛹捌涞茏友孕械囊徊恐。
孟子名軻,表字無傳,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具體生卒年不詳,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后,其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時便已過世,孟子由其母親撫養(yǎng)長大。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十分嚴格,歷史上有著“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的傳說,足見其母用心良苦。在母親的精心教養(yǎng)下,孟子度過了充實的少年時期。
長大成人之后,孟子曾“受業(yè)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子思乃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孫子,在戰(zhàn)國是名揚于世的儒學大師。孟子師從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傳承與發(fā)展儒家學說的基礎。
孟子也像孑L子一樣,曾經帶領弟子到各國去游歷,并曾擔任過一段時間齊宣王的客卿。不過因為其政治主張與孑L子一樣,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辭職歸鄉(xiāng)繼續(xù)講學。
羅禮華:國學課程老師。自由撰稿人,多年從事國學領域的研究,尤其擅長國學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觀念相結合的解讀。現(xiàn)在從事培訓機構國學課程研發(fā)工作。
前言第一章 梁惠王(上)第二章 梁惠王(下) 第三章 公孫丑(上)第四章 公孫丑(下) 第五章 滕文公(上)第六章 滕文公(下)第七章 離婁(上) 第八章 離婁(下)第九章 萬章(上)第十章 萬章(下)第十一章 告子(上)第十二章 告子(下)第十三章 盡心(上)第十四章 盡心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