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是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偉大時代。千百萬先烈前賢用鮮血和生命爭得了百年巨變、民族復興,推翻了帝制,擊敗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國,獨立于世界,贏得了尊嚴,不再受辱。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科教興國,生產力大發(fā)展,告別了饑寒,實現了小康。工業(yè)化雷鳴電掣,現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憶百年前之清末,從慈禧太后到滿朝文武開始感到科學技術的重要,辦“洋務”,派留學,改教育。但時機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運動,民情激昂,吁求“德、賽”升堂,民主治國,科教興邦。接踵而來的,是18年內戰(zhàn)、14年抗日和3年解放戰(zhàn)爭。恃科學救國的青年學子,負笈留學或寒窗苦讀,多數未遇機會,辜負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國一個國立綜合性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設理化實業(yè)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觀象臺4個研究機構,標志著國家建制科研機構的開始。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選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幾乎都是20世紀初留學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20世紀是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偉大時代。千百萬先烈前賢用鮮血和生命爭得了百年巨變、民族復興,推翻了帝制,擊敗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國,獨立于世界,贏得了尊嚴,不再受辱。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科教興國,生產力大發(fā)展,告別了饑寒,實現了小康。工業(yè)化雷鳴電掣,現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憶百年前之清末,從慈禧太后到滿朝文武開始感到科學技術的重要,辦“洋務”,派留學,改教育。但時機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運動,民情激昂,吁求“德、賽”升堂,民主治國,科教興邦。接踵而來的,是18年內戰(zhàn)、14年抗日和3年解放戰(zhàn)爭。恃科學救國的青年學子,負笈留學或寒窗苦讀,多數未遇機會,辜負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立綜合性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設理化實業(yè)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觀象臺4個研究機構,標志著國家建制科研機構的開始。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選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幾乎都是20世紀初留學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中國科技事業(yè)的大發(fā)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學海外的科學家、工程師回到祖國,成為大規(guī)模發(fā)展科技事業(yè)的第一批領導骨干。國家按計劃向蘇聯、東歐各國派遣1.8萬名各類科技人員留學,全都按期回國,成為建立科研和現代工業(yè)的骨干力量。高等學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萬人。到21世紀初,普通高等學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萬人,科技人力總資源量超過5000萬人,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才達1600萬人,已接近最發(fā)達國家水平。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從一窮二白成長為科技大國。年產鋼鐵從1949年的15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粗鋼6.8億噸、鋼材8.8億噸,幾乎是8個最發(fā)達國家(G8)總年產量的兩倍,20世紀50年代鋼鐵“超英趕美”的夢想終于成真。水泥年產20億噸,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總產量。中國已是糧、棉、肉、蛋、水產、化肥等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保障了13億多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業(yè)、土木、水利、電力、交通、運輸、電子通信、超級計算機等領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皟蓮椧恍恰、高峽平湖、南水北調、高公高鐵、航空航天等偉大工程的成功實施,無可爭議地表明了中國科技事業(yè)的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全國工作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實現工業(yè)化是當務之急。大規(guī)模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大科學工程、國防工程等是工業(yè)化社會的命脈,是數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學院張光斗、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等學部委員(院士)認為,為了順利完成中華民族這項歷史性任務,必須提高工程科學的地位,加速培養(yǎng)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院原設的技術科學部已不能滿足工程科學發(fā)展的時代需要。他們于1992年致書黨中央、國務院,建議建立“中國工程科學技術院”,選舉那些在工程科學中作出重大的、創(chuàng)造性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院士,授予終身榮譽,賦予科研和建設任務,指導學科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對國家重大工程科學問題提出咨詢建議。
師昌緒(1918-2014),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一技術科學部主任等職。
20世紀60年代,我國戰(zhàn)機發(fā)動機急需高性能的高溫合金葉片。師昌緒率隊研制的鑄造九孔高溫合金渦輪葉片,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使我國航空發(fā)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fā)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多年來,師昌緒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溫合金、合金鋼、金屬腐蝕與防護等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主持研制出多項國家急需的戰(zhàn)略材料及部件,豐富和發(fā)展了凝固理論、相變理論、材料性能評價方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杰出人才。
在國家科技戰(zhàn)略層面,師昌緒積極推動高性能碳纖維.航空發(fā)動機及燃氣輪機、集成電路、新材料產業(yè)體系.大型飛機、鎂的研究和產業(yè)化、納米科技與產業(yè)化、全國腐蝕網(站)、半導體照明科技與產業(yè)等領域的發(fā)展,為我國科技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2012年,中國國家天文臺將2000年1月發(fā)現的編號為28468的小行星命名為“師昌緒星”。2015年2月,師昌緒當選“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上卷 戰(zhàn)亂與漂泊
第一章 生逢亂世
山西老根河北生
五世同堂,四世同居
殷實和睦的家族
童年背書受罰
第二章 風雨學堂
“功基養(yǎng)正
保定二師
校園練大刀
第三章 國難家仇
生離死別
命懸一線
第四章 流亡學子
聯合中學
國立一中師范班
坎坷大學路
求學歷險
第五章 秦嶺巴山
國立西北工學院
古路壩寒窗
金風讀書會
從軍總動員
謝師宴風波
第六章 動蕩青春
全優(yōu)成績單
從實習員到工務員
考取自費留學生
從巴蜀到鞍鋼
第七章 辭國遠游
被困的日子
暫棲北平
留學圓夢
第八章 出國留學
從鋅鉛滓中真空提銀
3個月零工
換了三個導師
第九章 MIT歲月
護照被沒收
莫里斯·科恩教授
300M超高強度鋼
等溫馬氏體相變
第十章 地下抗爭
“非法居留
致信周恩來總理
秘密傳遞
登上美國報紙
……
中卷 豪情與苦痛
下卷 戰(zhàn)略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