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叢書:休謨》介紹了休謨(1711~1776),18世紀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懷疑論者,蘇格蘭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他繼承了洛克近代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傳統(tǒng),批判地借鑒了以笛卡兒為代表的理性主義認識論原則.推進了這一時期西方哲學認識論的研究。其貢獻是將經(jīng)驗主義推進到懷疑主義,從而揭示了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的局限性。他在“形而上學”方面的懷疑主義態(tài)度以及對經(jīng)驗本性的深入探討,成為后來實證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等經(jīng)驗主義流派的理論財富。他在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等領域建樹頗豐。其中他對情感主義倫理學的完善和發(fā)展、對有關上帝存在證明的批判等,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懷疑論者,是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任何偉大的哲學思想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如果我們要真正了解休謨哲學的意義和影響,就不能不首先了解休謨所生活的時代和他的哲學在哲學發(fā)展中所處的地位。
休謨生活的時代被稱作“啟蒙的時代”,它因這一時期在歐洲發(fā)生的啟蒙運動而得名。一般認為,啟蒙運動始于17世紀的英國,然后擴展到法、德等國,在18世紀的法國達到頂峰。它實際上是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歐洲新興資產(chǎn)階級反對宗教蒙昧和封建專制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啟蒙思想家認為,宗教迷信禁錮人們的思想,是愚昧和落后的根源,封建制度扼殺人的自由,是人類解放和社會進步的障礙,對它們必須進行徹底的批判和鏟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啟蒙思想家們把人作為理論思考的中心,把人的思想解放和社會解放作為自己的使命。他們敢于沖破舊思想的束縛,向一切落后、保守、不合理的傳統(tǒng)觀念和社會制度發(fā)起挑戰(zhàn),在他們的思想和作品中充滿了勇于批判、積極進取、探索求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而他們所憑借的思想武器就是科學和理性。在他們看來,弘揚理性權威。用科學知識啟迪人們的頭腦,讓科學和理性成為衡量和判斷一切事物的尺度,是人類幸福和社會進步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于是,啟蒙的時代也常被稱作“理性的時代”,它造就了一批對人類理性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思想家。
休謨就是這些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把自己的哲學稱為“人性哲學”,表明了他要以人為中心,徹底考察人類本性的愿望。他的哲學思考充分體現(xiàn)了啟蒙思想家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和大無畏的批判精神。在休謨從事哲學研究時,英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已經(jīng)完成,封建專制的枷鎖已經(jīng)被打碎,新的社會制度為思想自由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此情況下,休謨既不用像他的英國前輩霍布斯(Hobbes)和洛克(Locke)那樣為了逃避專制制度的迫害而逃亡海外,也不用像同時代的法國啟蒙思想家那樣隨時準備因自己的言行而身陷囹圄,而是可以更自由、更大膽、更直接、更務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休謨哲學所表現(xiàn)出來的理論徹底性和懷疑主義的批判精神,正與他所處的比較寬松自由的思想環(huán)境有關。
在啟蒙的時代,自然科學是人類理性充分發(fā)揮作用并取得巨大成功的領域。包括牛頓力學在內的一系列科學成就,極大地彰顯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對人類自身及其與自然的關系的看法。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科學的精神成為時代的精神,它不但為啟蒙思想注入了理性的活力,成為啟蒙思想家反對迷信和愚昧的強大武器,而且深深影響著哲學的發(fā)展。當自然科學日益顯示出推動社會前進和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巨大力量,自然科學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哲學家們的重視。他們從哲學的普遍性出發(fā)。熱衷于討論如下有關問題:人類知識的根本來源是什么?用哪種方法可以獲得普遍必然的知識?何種知識是確實可靠的?知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是什么?人的認識能力是否是有限的?人是否能夠認識超驗的存在?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關于認識論的。當哲學家們將關注的焦點轉向這些問題并對之深入探討的時候,就將認識論放在了哲學的核心位置上,造成了對西方哲學發(fā)展有深遠影響的“認識論轉向”。這一時期的主要哲學家都把認識論當作研究的主題,并以此為其他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在這方面休謨也不例外?梢哉f,認識論研究構成了休謨哲學的主要部分,也是休謨哲學的最重要貢獻所在,而他在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政治哲學等方面的許多觀點,都是以他的認識論為根據(jù)的。
如果我們考察這一時期西方認識論的發(fā)展,可以看到,與其他哲學相比,休謨哲學居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并因而具有了與眾不同的意義。眾所周知,這一時期西方認識論中有兩個對立的派別:一個是由笛卡兒(Descartes)創(chuàng)立,由斯賓諾莎(Spinoza)和萊布尼茨(Leibniz)所發(fā)展的歐洲大陸理性主義哲學;另一個是由洛克創(chuàng)立,由巴克萊(Berkeley)和休謨所發(fā)展的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兩派哲學在各自發(fā)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論觀點的同時。相互之間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知識的起源、認識的方法、真理的標準和認識能力的界限等問題上。大致而言,理性主義者認為人心中天生就有一些白明的“天賦觀念”,只要在這些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準確無誤的推理,就可以獲得包括形而上學命題在內的一切知識;經(jīng)驗主義者則認為人心就像一塊“白板”,上面沒有任何“天賦觀念”,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jīng)驗發(fā)源的,只有在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復雜的歸納過程,才能獲得確實可靠的知識。在兩派哲學的各自發(fā)展和相互斗爭中,各種觀點互相批判、互相借鑒、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形成了十分復雜的局面,極大地促進了理論研究的深入。休謨是這兩派哲學家中的最后一個人物。當他在從事哲學研究的時候,兩派哲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脈絡分明,雙方之間的斗爭已經(jīng)充分展開,這使得休謨可以比他的前人更全面、更透徹地把握這一時期哲學斗爭的要害和特點,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總結,從而成為這一時期認識論研究的集大成者。
休謨是經(jīng)驗主義者,他堅持了洛克關于一切知識來自經(jīng)驗的原則。但他反對洛克試圖在經(jīng)驗知識的范圍內避免懷疑主義的做法,也反對巴克萊訴諸“唯我論”來保證知識確實性的主張。他對經(jīng)驗知識的性質作了深入的考察,清楚地看到了經(jīng)驗知識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他斷言,經(jīng)驗的知識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如果我們將經(jīng)驗主義的原則貫徹到底,那么,其最終結果只能是懷疑主義。他尤其通過他的因果關系理論,將這個原理揭示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正是休謨將近代英國的經(jīng)驗主義哲學發(fā)展到它的邏輯結局——懷疑主義。
休謨對經(jīng)驗知識的懷疑,其目的并不是全盤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和獲得知識的可能性,而是以懷疑的方式提出了哲學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人類認識能力的界限在哪里?人如何才能獲得客觀有效的知識?可是,休謨的這個目的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被當作不可救藥的懷疑論者受到批判。這種情況直到另一位偉大哲學家康德(Kant)的出現(xiàn),才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起初信奉理性主義哲學,認為只要根據(jù)理性主義的方法,就可以獲得一切客觀有效的知識。休謨的懷疑主義,尤其是他對作為科學知識主要組成部分的因果知識的懷疑,使康德意識到,理性主義的方法是不能滿足人的認識要求的,當理性主義者宣稱能夠獲得一切普遍必然的知識時,他們的宣稱只不過是“獨斷”?档鲁姓J,休謨關于經(jīng)驗不能提供普遍必然知識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但他又不甘心以休謨的論斷為滿足。他認為,普遍必然的知識是可能的,問題是要說明它是如何可能的,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人類的理性能力進行考察,看看它是否能夠滿足,或以何種方式、在何種范圍內滿足人類的認識要求。于是,康德著手對理性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進行批判和綜合,由此展開了他的“批判哲學”。休謨對康德哲學的影響是轉折性的,用康德的話說,是休謨首先打破了他的“獨斷論的迷夢”,休謨的“第一顆火星”為他帶來了光明。
總之,在近代西方哲學的發(fā)展中,休謨哲學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它對理性主義與經(jīng)驗主義的斗爭作了總結;另一方面,它為康德哲學的產(chǎn)生作了準備。休謨主要因為這一突出貢獻,奠定了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不僅如此,由于休謨哲學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和卓越的洞見,這使它不僅僅作為哲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而存在,而且是超越了特定歷史階段的局限,對后來乃至當今哲學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休謨哲學是西方哲學中公認的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要學說之一。在這方面,特別要強調休謨哲學與后來包括實證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在內的西方經(jīng)驗主義思潮的內在聯(lián)系。休謨哲學是西方哲學中前所未有的最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形式,所以,它所確定的原則和提出的問題,理所當然地成為后來一切經(jīng)驗主義者必須思考或借鑒的理論資源。實際上,除了上述那些經(jīng)驗主義思潮之外,在當今西方哲學中,凡是關注經(jīng)驗知識的性質,或把經(jīng)驗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哲學派別,幾乎都把休謨哲學當作它們的思想源泉。于是,我們在西方的非理性主義、現(xiàn)象學、科學哲學等思潮中都可以看到休謨哲學的明顯痕跡。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休謨哲學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
以上所述,概括介紹了休謨哲學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意義,下面讓我們走近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更詳盡地了解他的生活、著作和思想吧!
周曉亮,1949年生,籍貫江西。1975年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科研處長、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室主任、西方哲學史研究室主任、《哲學動態(tài)》主編、《世界哲學》主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有《休謨哲學研究》《休謨》《<人性論>導讀》等。主編《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四卷。譯著有《人類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等。
導言
第1章 生平和著述
一、立志做一個哲學家
二、人性哲學
三、政論揚名
四、愛丁堡——“學者的真正舞臺”
五、法國情結
六、“圣·大衛(wèi)”
七、哲人之死
第2章 我們的知識是從哪里來的
一、前人的觀點與休謨的選擇
二、休謨的論證
三、一個詞或概念的意義是由什么決定的
四、心理原子主義
五、知識的分類
第3章 因果關系理論
一、因果知識是最重要的科學知識
二、問題的提出:為什么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然要有原因
三、因果推理的本性是“習慣”
四、因果關系的定義
五、歸納問題
第4章 懷疑主義
一、什么是懷疑主義
二、懷疑主義是經(jīng)驗主義的必然結果
三、“溫和的”懷疑主義
四、信念問題:我們?yōu)槭裁聪嘈盼矬w和心靈的存在
第5章 情感、道德與社會
一、“道德的區(qū)分不是來自理性”
二、道德感是一切道德活動的源泉
三、何種道德品質能引起我們的道德感
四、同情、仁慈和自愛
五、“社會功利是正義的唯一源泉”
第6章 宗教哲學
一、對上帝存在設計論證明的批判
二、對神跡證明的批判
三、宗教起源于人類的生活情感
四、簡短的結語:休謨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