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書·虞山》是作者浦君芝的一部詩文集。全書共六輯,收錄了作者詩歌作品100余首!兑怪畷·虞山》這些作品側(cè)重于對作者生活地域和自然景色描寫,體現(xiàn)出作者對日常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多人生百態(tài)的思考和感悟。
讓語言的光芒
在生命的夜空里舞蹈(自序)
我一直以為,如果一個詩歌作者不是自己作品的第一讀者作品完成以后就不想再去讀,我以為那是不負責任的,至少對自己是這樣連自己都不想閱讀了的文字,有什么理由讓別人去閱讀你的作品呢?詩歌的魅力是內(nèi)容和語言的魅力。我常常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發(fā)現(xiàn)感動自己的一雙小手,輕輕觸動內(nèi)心的敏感。閱讀現(xiàn)代詩歌,有時候最缺少的就是感動,有人引經(jīng)據(jù)典地賦予詩歌更多詩歌以外的東西,不再讓自己感動,我不知道他們這樣做為什么還要寫詩歌作品。另外,我想詩歌需要大樹,也需要小花小草,都成為大樹是不可能的,況且大樹小草也都各有優(yōu)劣。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無論面向什么方向,具體到作品無論每首詩長或短,內(nèi)容如何,我們總需要執(zhí)著,需要堅守著感動的陣地,堅持在這個陣地的一角,上演現(xiàn)代詩歌的舞蹈。我這樣說,并不是認為自己的作品有多么好,其實相反,我一直寫著那些反映自己生活和生命思考的短詩,有時候為自己一些作品中的瑕疵以及寫不出偉大作品而有一點點懊惱。
寫作是需要思考的,并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寫出作品。但寫作者個人與家族的經(jīng)歷痕跡、局限,在寫作的過程以及作品中,我們總能隱約可見。而對自身、社會、人類的各種經(jīng)驗認知,包括對漢字
語言的應用,是否達到某種成熟或者高度,并剝離那種狹隘的個人偏見,這需要我們努力一輩子。我生活在虞山,在江南水鄉(xiāng)發(fā)展最快的地區(qū),經(jīng)歷與體驗著時代巨大變化的豐富與復雜,那些出現(xiàn)或者消失的城市與鄉(xiāng)村的事物,以及社會變革帶給我的驚喜或者憂傷,帶給我精神上的沖撞。我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常常在夜晚來臨的時候,通過閱讀與寫作,讓自己的靈魂,浸潤在詩歌語言的光芒里;這些光芒,讓我心緒澄澈透明,讓我精神世界的夜空明亮無比。
對我而言這就夠了。對夜晚,我有特別濃厚的興趣。近30年的地方史志工作,編輯了大量的書籍,埋首傾聽那些歷史以及傾聽之后的錄寫,讓我與夜晚有著交臂式的親和。有時候,在夜晚的房間里獨處,我仿佛看見有個人,澄明的燈光下,和詞語發(fā)生著一場場糾葛;看見他對文學的傾情、迷茫、痛苦、尋覓、掙扎、悟醒的夢想游戲,都沾染了夜晚的色彩。他讓我遐想在一片內(nèi)斂的燈光里,不忍抬頭,也無須抬頭,更無暇抬頭。燈光之外,一片黑暗,就像他的一首小詩中寫的那樣推開窗去看/魚和魚的歌聲/悠閑地在夜海中徜徉(《中秋之夜,我看見魚在夜海中徜徉》)。我知道那個人就是我。我能靜靜地感受到自己像一本書,融入房間內(nèi)外夜晚的景致中,期待歲月宏闊的展開。我感到一種冷色調(diào)的迷霧舒緩浸染,一條柔美的小河水在我眼前流過,夜晚的魚泛著磷光,一個美麗而復雜的世界,靜臥在陰柔的語言里;而那些語言的光芒,正在我的身旁,在夜晚的虞山上空閃爍舞蹈。
有個朋友說我偏喜歡冷色調(diào):在詩歌意象的選取上往往有大量的夜晚、月亮、星空、水、花木等陰柔屬性的事物與場景,還有許多對弱小生命如螞蟻、蜻蜓的關(guān)懷。然后展開他的詩的語言表
達,對生命和生活的體驗。呈現(xiàn)出一種內(nèi)斂的靜態(tài)美,不張揚的場景,卻對生活有著一些深入的思考與感念。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小小的事物往往都透露出生活和生命本真的特色。而在夜晚寫下這些詩歌時,往往讓我沉靜、思考,讓我在繁忙的歲月里感受著生命的豐富多彩,也包括殘酷與美麗,感悟著生活的真諦。
我的家在虞山,有生之年,我會動員所有的夜晚,用語言的光芒,把自己的一生寫成一首感動自己的詩歌。
2018年12月9日夜
浦君芝,從事地方志工作,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虞山詩社社長。有小說散文發(fā)表。作品散見《詩刊》《人民文學》《天津文學》《星星》《揚子江詩刊》《中國詩歌》《詩選刊》《詩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