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詮釋是當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基礎理論環(huán)節(jié)。它同時內含歷史性認知意義上的實事求是、文化發(fā)展與融合意義上的義理創(chuàng)新以及經世致用意義上的時代思考等三個方向的理論訴求。以上認識構成了《《論語》廣義:當代視域下的儒家經典研究》寫作的目的與具體指導原則。
《《論語》廣義:當代視域下的儒家經典研究》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是從中西文化傳統(tǒng)之比較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內部架構這兩個視角來深入考察當代視域下儒家經典研究的意義;第二部分主要討論儒家經典的結集歷程和詮釋方式,意在說明儒家經典詮釋就是即文言而超文言,將共文形式體貼于個人生命實踐體驗之中,憑借自由的心靈活動和真實的情感體驗所達成的人文教養(yǎng)以實現(xiàn)對圣人得道之意的證悟;第三部分以《論語》為例,結合前述思想,從為學之道、情感與德性、為仁之道三個方面進行當代視域下的思想解讀。
華軍,生于1971年10月,吉林省長春市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F(xiàn)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哲學系副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兼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吉林師范大學教授、國際儒聯(lián)顧問聯(lián)絡委員會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吉林省哲學學會理事、中國曾子研究會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儒學、禮學。先后發(fā)表中國哲學方向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主持并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十余項。
導論 當代視域下儒家經典研究的意義
一 中西比較視域下的考察
(一)中西文化傳統(tǒng)觀念之比較
(二)中西文化傳統(tǒng)價值之比較
二 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內部架構的考察
(一)道家的修治體系
(二)佛家的修治體系
(三)儒家的修治體系
第一章 儒家經典的結集歷程
一 “經典”釋義
二 儒家經典的三種結集
(一)五經(六經)合稱
(二)十三經合集
(三)四書合集
三 “四書”與“四書學”
第二章 儒家經典的詮釋方式
一 經典詮釋的目的
二 經典詮釋中“道”與“經”的關系
第三章 《論語》廣義之一:為學之道
一 學之對象
(一)對象性認知
(二)內省覺知
二 學之宗旨
(一)德與才
(二)為己與為人
第四章 《論語》廣義之二:情感與德性
一 質直與人情
(一)質直之義
(二)“父子相隱”之道
(三)有關“親親互隱”之議
二 情理歸德
(一)忠信之德
(二)仁愛之德
(三)合禮立德
第五章 《論語》廣義之三:為仁之道
一 仁道與人道
(一)人道的確立
(二)人道的內涵
(三)人道確立的價值意義
二 以義制禮
(一)新義制舊義
(二)新義制舊儀
(三)義起傳禮的意義
(四)義起傳禮的當代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