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之爭”是發(fā)生在明末清初中國,擴展到歐洲,并對此后的西方和中國文化產生影響的大事件。爭論的核心關乎中國人的祭祀儀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禮制。徐光啟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則以“補儒易佛”的寬容態(tài)度加以容納。這種做法后來受到懷疑,終于在康熙年間釀成沖突。萊布尼茲、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參與論戰(zhàn),歐洲“漢學”對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中國思想史。本書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國禮儀之爭”漢語文獻,首次對這段歷史做出詳細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會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較經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李天綱,1957年生于上海,現(xiàn)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主任,上海宗教學會副會長。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思想文化史專業(yè),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基督教、中國宗教以及上海文化研究。著有《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2017)、《南京路:東方全球主義的誕生》(2009)、《人文上!罚2004)、《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2007)、《文化上!罚1998)等,主編《馬相伯卷》(2014)、《徐光啟全集》(2011)、《<萬國公報>文選》(1998)等。
前言
一、世界性的議題
二、比較文化
第一章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變
一、緣 起
二、爭論大爆發(fā)
三、中西大遭遇
四、爭論的余波
第二章“中國禮儀之爭”的漢語文獻
一、關于漢語文獻
二、兩個典型文本
三、幾個爭論焦點
四、關于文獻寫作和作者
第三章“中國禮儀之爭”的文化史意義
一、宗教抑或倫理
二、北京和羅馬
三、“西學”與“漢學”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教宗克萊芒十一世通諭《自那一天》(1715)
附錄二洪意納爵等《祭祀問答》(二種)
附錄三李九功《證禮芻議》
附錄四中國禮儀之爭:研究方法及其拓展
后記
再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