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研究發(fā)展報告》以中國基礎研究發(fā)展為主題,重點介紹中國基礎研究現(xiàn)狀、趨勢與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提出相關戰(zhàn)略思考;詳細介紹近年來中國數(shù)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及制造科學等基礎研究主要領域的若干重大前沿進展和重要研究成果。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基礎研究,研究報告,中國
目錄CONTENTS
1 面向世界科技強國加強基礎研究
1.1 中國基礎研究現(xiàn)狀 2
1.2 深刻把握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律與趨勢 2
1.3 深刻認識中國基礎研究發(fā)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5
1.4 全面加強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 6
2 中國數(shù)學前沿進展
2.1 典型李群無窮維表示相關進展 11
2.2 鏡像對稱中的數(shù)學結構 13
2.3 自守形式與素數(shù)分布 17
2.4 數(shù)學機械化研究 19
2.5 現(xiàn)代密碼學中若干關鍵數(shù)學問題的研究及應用 21
2.6 金融風險控制中的定量分析與計算 23
3 中國物質科學前沿進展
3.1 中微子探測 26
3.2 暗物質探測 29
3.3 引力波探測 32
3.4 新強子發(fā)現(xiàn)和強相互作用研究 36
3.5 穩(wěn)態(tài)高參數(shù)聚變等離子體的先行者 39
3.6 500m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 42
3.7 超強超短激光 45
3.8 穩(wěn)態(tài)強磁場 49
3.9 高溫超導材料與物理研究 53
3.10 基于掃描探針技術的單分子成像 56
3.11 量子密鑰分發(fā)與量子隱形傳態(tài) 58
3.12 固態(tài)量子計算機 61
3.13 拓撲絕緣體和量子反;魻栃 64
3.14 凝聚態(tài)中的準費米子 67
3.15 多原子糾纏態(tài)制備 70
3.16 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chǎn)物的化學合成 73
3.17 納米酶:新一代人工模擬酶 75
3.18 二維碳石墨炔——從基礎到應用 78
3.19 碳納米管的有序化及其應用 81
3.20 設計二維超薄電催化劑提升CO2還原性能 84
3.21 納米綠色印刷 86
3.22 摩擦納米發(fā)電機 89
3.23 信息功能陶瓷的研發(fā)與應用 92
4 中國生命科學前沿進展
4.1 小鼠全腦介觀神經(jīng)連接圖譜與精細血管立體定位圖譜 96
4.2 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成像系統(tǒng)開啟腦科學研究新范式 101
4.3 腦網(wǎng)絡組:理解腦及腦疾病的新途徑 104
4.4 腦機融合的混合增強智能模型與方法 107
4.5 病理性記憶的分子基礎和消除策略 109
4.6 記憶遺忘和記憶靈活提取的新機制 112
4.7 自閉癥食蟹猴模型的建立及意義 115
4.8 體細胞克隆技術與非人靈長類模式動物構建 118
4.9 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與生物醫(yī)學研究 121
4.10 精子tsRNAs介導的父源獲得性性狀的代際傳遞 124
4.11 哺乳動物異種雜合二倍體胚胎干細胞 127
4.12 “人造精子細胞”介導基因編輯技術助推生命科學研究 129
4.13 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表觀遺傳調控 132
4.14 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 134
4.15 單細胞組學技術的應用 137
4.16 再生醫(yī)學轉化研究進展 139
4.17 干細胞標準化研究 143
4.18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fā)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chuàng)新 145
4.19 病毒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的通用方法 147
4.20 質粒介導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 149
4.21 中國腸道微生物組及其與慢性病相關的研究進展 152
4.22 基于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 156
4.23 細胞焦亡及其功能和分子機制 159
4.24 記憶B細胞分子機制 162
4.25 控制炎性腸病的分子開關 165
4.26 免疫炎癥平衡調控新機制 167
4.27 光合作用超級復合體結構研究的重要突破 171
4.28 人源線粒體呼吸鏈超超級復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174
4.29 生物超大分子復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三維結構研究取得突破 177
4.30 人工設計合成釀酒酵母基因組取得突破 180
4.31 植物天然產(chǎn)物人工生物合成 184
4.32 葡萄糖的感知和代謝狀態(tài)的調控 186
4.33 脂代謝過程機理與調控機制 189
4.34 作物基因組編輯研究進展 193
4.35 水稻高產(chǎn)優(yōu)質穩(wěn)產(chǎn)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設計育種 195
4.36 小麥與冰草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及其新種質創(chuàng)制 199
5 中國地球科學前沿進展
5.1 鳥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 203
5.2 來自10萬年前中國古人類演化的化石證據(jù) 206
5.3 中國地球深部過程研究新進展 209
5.4 地球內核結構狀態(tài)研究 211
5.5 華北克拉通破壞 213
5.6 俯沖帶穩(wěn)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215
5.7 華夏地塊中生代花崗巖成因與地殼演化 218
5.8 第三極環(huán)境變化及其影響 220
5.9 生態(tài)系統(tǒng)過程與服務 223
5.10 植被物候變化的時空特征及對全球變化的反饋 225
5.11 干旱半干旱區(qū)的強化增溫與加速擴張 227
5.12 青藏高原工程走廊重大凍土工程與環(huán)境研究 230
5.13 中國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wǎng) 233
5.14 海洋酸化對優(yōu)勢固氮藍藻束毛藻的影響 236
5.15 厄爾尼諾的多樣性和可預測性 238
5.16 中緯度多尺度海氣相互作用和氣候變化 241
5.17 深海極端環(huán)境與生命過程 243
5.18 新型海洋與氣候數(shù)值模式體系發(fā)展 246
5.19 全球變暖“停滯”研究進展 249
5.20 全球大氣污染輸送和國際貿易對跨界健康的影響 252
5.21 氣候與植被相互作用的數(shù)值模擬 254
6 中國信息科學前沿進展
6.1 高時效大數(shù)據(jù)處理平臺和應用 257
6.2 碳基信息器件和集成電路 259
6.3 新型納米非易失存儲技術研究 262
6.4 激光和非線性光學晶體與高功率激光器和光子芯片 265
6.5 新一代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 268
6.6 信息光電子集成器件理論與應用 271
6.7 寬光譜無線光通信理論與方法 275
6.8 超構材料與信息超構材料 278
7 中國制造科學前沿進展
7.1 輕質高強多功能鋁基復合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281
7.2 納米孿晶金屬材料 283
7.3 空間科學用碳化硅光學大鏡精密制造 285
7.4 超快激光電子動態(tài)調控微納制造新方法 288
7.5 智能靈巧假肢及其神經(jīng)信息通道重建技術 290
7.6 巨型重載鍛造操作裝備設計與制造 292
7.7 重型燃氣輪機制造基礎研究進展 294
7.8 隧道中的“航空母艦”—— 硬巖掘進機 296
7.9 先進壓水堆核電站核主泵的自主設計與制造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