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源問道
寫在《揚州評話:王少堂(口述本)》出版之際
《揚州評話:王少堂(口述本)》一書和音像就要出版了。2008年,李真、徐德明著述的揚州評話《王少堂》出版,并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的文學獎。當時,揚州市曲藝團(今曲藝研究所)就把該書搬上書臺一事提上議事日程。歷時十一年,在揚州市曲藝研究所所長姜慶玲以及王兆根、馬偉等同志的不懈堅持和辛勤努力下,該書終于完整搬上書臺,即將與觀眾和讀者見面,這無疑是令人欣慰的。
《揚州評話:王少堂(口述本)》是一部揚州王派《水滸》當代傳人,用揚州評話形式講述揚州評話王派《水滸》前輩的作品,也是一部向揚州評話歷史致敬、向王少堂先生致敬、向王派《水滸》致敬、向揚州評話前輩藝術家們致敬的作品。王少堂先生不僅是揚州評話的表演者,也是揚州評話發(fā)展的親歷者、見證者、傳道者!稉P州評話:王少堂(口述本)》不僅生動演繹了王少堂先生可歌可泣的藝術人生,也再現(xiàn)了康國華、康又華、張捷三、樊紫章、劉春山、郎照明、黃干章、朱德春等當時的評話表演藝術家們的風采,反映了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揚州解放等重大歷史事件,藝術展現(xiàn)了揚州的風土人情。
王少堂是揚州評話一代宗師,二十世紀揚州評話藝術的集大成者。王少堂對揚州評話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特別是王派《水滸》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羅揚《王派〈水滸〉評論集》)先生七歲學藝,九歲登臺,十二歲過海(書場說書),十七歲教場打擂,在從事?lián)P州評話的七十多個春秋里,潛心悟道,磨煉技藝,融各方精華為己用,傳承創(chuàng)作了《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等四個《十回》。1953年,江蘇省文化局委托南京文化部門,組織專人記錄了王少堂的王派《水滸》四個《十回》,計四百多萬字,留下了珍貴的藝術資料。其中,《武松》一書由揚州評話研究小組整理出版,王派藝術從此流傳四方。
王少堂先生不僅推動了揚州評話的發(fā)展,在他的努力下,揚州評話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沖破了揚州評話東不過丹陽、西不過南京,南不過鎮(zhèn)江、北不過鹽城的界限,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原主席劉蘭芳先生評價: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王少堂首次赴上海說書,就以此非凡的表演技藝引起轟動,以致?lián)P州評話從此在上海久演不衰。(劉蘭芳《〈一代儒將陳毅〉序》)1934年,王少堂先生第二次到上海說書,就帶著養(yǎng)子王筱堂主動到電臺說書。據(jù)王筱堂回憶:……因為有這種禮節(jié)性的拜望,便引出了父親上電臺說書的經(jīng)歷,揚州評話藝人過電的歷史從此開始了。值得一提的是,揚州曲藝的首次過電(現(xiàn)在一般戲稱觸電),是王少堂先生主動而為之,為了讓上海人知道我們這門藝術,父親深知,只有通過廣播這個媒介,才能達到目的,一旦人們對揚州說書有了興趣,再進書場就不愁無人問津了。(王筱堂口述、李真整理《藝?嗪戒洆P州評話王派水滸回憶》)看戲要看梅蘭芳,聽書要聽王少堂,這是當年流傳于上海的一句俗語,不僅是對王少堂先生個人藝術的肯定,也是上海觀眾對揚州評話的充分認可。著名作家賽珍珠當時經(jīng)常聽王少堂先生說書,《揚州評話:王少堂(口述本)》里便有一段賽珍珠與王少堂交流的故事。在美國出版的賽珍珠傳記里,有一幅《說書藝人》的照片,照片下面有這樣一段說明:賽珍珠從小在鎮(zhèn)江就愛聽說書,得諾貝爾獎時亦稱自己是個說書藝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少堂先生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曲藝工作者協(xié)會(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前身)副主席,并與陸定一、老舍、陶鈍、侯寶林等大家深入交往、交流,進一步擴大了揚州曲藝的影響。記得那年我到北京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組織的揚州曲藝的座談會,吳文科所長介紹揚州曲藝時,特意強調:揚州曲藝了不起,王少堂先生就是揚州評話大家。揚州當今中國曲藝重鎮(zhèn)地位的確立,王少堂先生功不可沒。
王少堂先生一直關心揚州曲藝的傳承,他不僅親自培養(yǎng)了王筱堂、王麗堂等王派《水滸》傳人,還曾悉心指導其他書目的演員,并影響了李真、殷伯達等曲藝作家。一個客觀的事實是,當今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演員們,無論是不是演說《水滸》,無論是不是揚州評話演員,都無不直接或間接受到王少堂先生的藝術滋養(yǎng)和他藝術精神的感召。還有一個事實是,王少堂先生不僅呼吁、倡議成立揚州曲藝團,還從《武松》的稿費中拿出2000元,支援曲藝團購置房屋,從而促成了揚州市曲藝團的成立。
飲水思源,我以為,出版《揚州評話:王少堂(口述本)》,既是紀念王少堂先生,也是不忘揚州評話人的初心,探尋揚州評話藝術的來時路,以更好地踐行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馬偉是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優(yōu)秀青年演員,他師從王派《水滸》傳人、原揚州市曲藝團團長惠兆龍先生,是揚州評話演員的優(yōu)秀代表。在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聯(lián)、省曲藝家協(xié)會和揚州市委、市政府的關心下,近年來,我們多次為馬偉舉辦專場演出、舉辦專家研討會,就是為了推動馬偉鍛煉技藝、提高技藝。2014年,江蘇省曲藝家協(xié)會、揚州市文廣新局主辦揚州評話馬偉專場演出時,擬定的主題便是煉藝悟道,這是非常貼切的。
揚州評話的五法是:口眼身步神,其中并無道字,但道在揚州評話中無所不在。趙昌智先生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揚州評話〈王少堂〉序》中說:《王少堂》這部書真實、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王少堂問道、悟道、衛(wèi)道、傳道以及一以貫之踐道的人生歷程。在《王少堂》一書中,道字隨處可見,如吳國良比王玉堂小兩歲……彼此接觸較多,也同城同鎮(zhèn)獻過藝,談過道。我不這么做,對不起你們,對不起師傅,對不起我們這行的先祖,我是逼你們精藝求道啊!方法是讓徒弟再認真聽師傅一遍書,去領悟師傅技藝的精髓,讓他們真正得道。藝人們也深知青史不會給他們留名,他們也并不想青史留名,不過他們十分珍惜自己的追求,珍惜多年磨道所得。在這一年中,玉堂非但向他傳藝,還向他傳道,使他明白了貫穿《水滸》全書的通關大氣,就說個官逼民反。何為揚州曲藝的道,我認為既指高度概括的揚州評話藝術規(guī)律的藝,更指揚州評話藝人對藝術一絲不茍、對觀眾高度負責、一切創(chuàng)作演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德。只有德藝雙馨,才能真正得到揚州評話的道。
作為一名青年評話演員,馬偉正勤奮學習,潛心求藝,在問道、悟道的藝術道路上辛勤跋涉著?上驳氖,他正年輕,至今不滿四十周歲,這也代表著揚州評話這門古老的藝術,在以姜慶玲、馬偉等為代表的新時代評話藝人的堅守與努力下,正綻放出青春的活力,創(chuàng)造出新的輝煌。
揚州評話流派紛呈、人才輩出。當今,揚州評話也面臨著很多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希望今天的揚州評話工作者能以少堂老人為榜樣,不斷創(chuàng)新、孜孜以求,讓揚州評話高原巍然、高峰迭起。
季培均
2019年10月
李真,筆名任千。二級編劇,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1989年4月被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徐德明,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生導師,文藝學博士生導師。
馬偉,揚州曲藝研究所著名揚州評話演員,師從于著名揚州評話藝術家惠兆龍,專攻王派《水滸》,繼承掌握了王派《水滸》的三個十回《武松》《石秀》《盧俊義》這三本傳統(tǒng)書目,受聘為揚州電視臺《今日生活》欄目主持人。
王兆根,中華詩詞協(xié)會、省曲藝家協(xié)會、江蘇省楹聯(lián)研究會會員,綠楊詩社理事,揚州市詩詞協(xié)會副秘書長。
第一回 談古論今
第二回 過鐵門檻
第三回 父債子還
第四回 初進教場
第五回 書到知羞
第六回 義結金蘭
第七回 官場窺審
第八回 一場虛驚
第九回 五虎逼康(一)
第十回 五虎逼康(二)
第十一回 半截美人
第十二回 品茗論書
第十三回 智求命單(一)
第十四回 智求命單(二)
第十五回 老子入書
第十六回 大師小頭
第十七回 飛來橫禍(一)
第十八回 飛來橫禍(二)
第十九回 皮五臨門
第二十回 搖唇抗日
第二十一回 旦夕禍福
第二十二回 申城過電
第二十三回 冤枉官司
第二十四回 揚州淪陷(一)
第二十五回 揚州淪陷(二)
第二十六回 海陵論道
第二十七回 軍營說書
第二十八回 東臺訓弟
第二十九回 孤島驚魂
第三十回 夢驚三號
第三十一回 高郵受降
第三十二回 暗無天日
第三十三回 一縷曙光
第三十四回 南北交流
第三十五回 道內談道
第三十六回 割肉獻書(一)
第三十七回 割肉獻書(二)
第三十八回 吐露心聲
第三十九回 捐資傳藝
第四十回 后生可望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