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漢簡出土于漢代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遺址。懸泉置遺址發(fā)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評為一九九一年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該遺址出土各類文物七萬余件,其中出土漢簡三萬五千余枚,有字簡二萬三千枚,經(jīng)過整理者一萬八千枚。該遺址地處中西交通和絲綢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保存*為完好、出土文物*多的我國漢晉時期的郵驛機構(gòu)。位于今安西、敦煌之間,經(jīng)過19911992年四次集中發(fā)掘,共掘獲漢簡2萬余枚(經(jīng)過整理編號者18000余枚)。懸泉簡中*早的紀年簡為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晚的紀年簡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內(nèi)容大致涉及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歷史史實,包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民族、社會以及邊地風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郵驛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資料見長,是兩漢絲綢之路的實時檔案和原始記錄。這批重要的出土簡牘,是西北漢簡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兩漢絲綢之路繁榮的歷史見證,是今人研究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歷史淵源的*手資料;蚩裳a史籍之缺載,或可正史載之訛誤,將引領(lǐng)西北漢簡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懸泉漢簡擬分八輯出版。每輯收錄原簡約二千三百枚,彩色圖版和紅外圖版同時呈現(xiàn),釋文緊隨其后。末附簡牘形制尺寸表,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更為豐富的信息。
近兩萬枚簡牘,幾代學人艱苦整理,代表著西北簡牘整理的一流學術(shù)水準。
前 言
懸泉漢簡,出自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的位置在今甘肅省敦煌市以東六十公里、瓜州縣至敦煌市瓜敦公路南側(cè)一·五公里處的山前地帶。北緯401553.02,東經(jīng)951945.61。
其北由近及遠,八公里處是甜澇壩,約十五公里處是西沙窩,大約三十六公里處是自東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下游河道,漢塞烽隧橫貫其間。
其南有三危山余脈亂山子和截山子形成的天然屏障。遺址南面一公里左右的山谷中,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斷。按照漢簡的記載,其東大約三十公里處有魚離置,其西三十公里處有遮要置,都是漢晉時期分布在山前地帶東西大道上的驛置機構(gòu)。
懸泉一名的出現(xiàn),大概早于懸泉置的設(shè)置。根據(jù)《涼州異物志》記載:懸泉水,一名神泉,在酒泉縣東一百三十里,出龍勒山腹。漢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還,士眾渴,乏水,廣利乃引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三軍賴以獲濟。今有祠甚嚴,郡侯歲謁。清代學者張澍在所輯《涼州異物志》的序言中推測,《涼州異物志》應(yīng)為漢晉時敦煌人宋膺所作,與史書多有征引的《宋膺異物志》同為一書。上面的記載雖然附會了太初年間(公元前一○四至前一○一年)李廣利伐大宛的故事,還衍出酒泉二字,但大致可以肯定,李廣利伐大宛之后、懸泉置設(shè)置之前,懸泉一名就已出現(xiàn)在敦煌一帶。后來北魏人闞骃的《十三州志》、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敦煌遺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北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以及清人在道光年間所修《敦煌縣志》,都曾抄錄上述記載。只是刪去了酒泉二字并將其系于敦煌縣之下。
漢晉時期,懸泉置設(shè)置于此,懸泉一名頻繁出現(xiàn)于幾萬枚漢簡之中!独m(xù)漢書郡國志》敦煌郡下劉昭注引《耆舊記》曰:國當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劉昭是南朝梁人,去古未遠,知道此地是兩漢時期的一大名勝,同懸泉置的設(shè)立應(yīng)該有很大關(guān)系。
隋唐以后,根據(jù)敦煌遺書和吐魯番出土文書的記載,此地曾設(shè)過懸泉鄉(xiāng)、懸泉驛、懸泉鎮(zhèn)、懸泉堡、懸泉守捉等。唐五代時期,懸泉鄉(xiāng)是敦煌縣十四鄉(xiāng)之一,懸泉驛是當時十九驛之一,懸泉鎮(zhèn)是曹氏歸義軍時期八鎮(zhèn)之一,懸泉守捉亦為開元年間的重要軍事駐地!逗鬂h書·蓋勛傳》敦煌廣至李賢注:故城在今瓜州常樂縣東,今謂之縣泉堡是也。根據(jù)敦煌遺書S.514《沙州敦煌縣懸泉鄉(xiāng)宜禾里大歷四年手實》的記載,此地當時還有稠密的人口和大量的可耕土地,足可說明隋唐五代是繼兩漢以后懸泉地區(qū)的又一個繁榮期。
……
遺址面積二萬二千五百平方米,開55和1010米兩種探方一百四十一個。清理出塢院一座,大約5050米,坐西向東、土坯砌筑。房屋二十九間,院東、院南并有附屬建筑。塢院西南有魏晉烽隧一座疊壓于漢代遺址之上,77米左右,高一米。出土遺物中文獻紙張類有漢簡三萬五千余枚(有字簡二萬三千余枚,經(jīng)過整理編號者一萬八千余枚),帛書十件,紙文書十件,墻壁題記一塊,毛筆四支,麻紙四百六十余件。生活用品類有竹木漆器、草編器、皮革和絲、毛織品六千余件。生產(chǎn)工具二百三十多件,主要為鐵制犁、臿、鏵、削、鐮、錛、鏟、刀等。其他還有五銖錢、新莽錢幣、車馬器殘件、木梳木篦、玩具、印章、封泥等;農(nóng)作物有大麥、粟、糜、豆、苜蓿、大蒜、核桃、胡桃、杏核等;還有大量馬、牛、羊、駱駝、雞、狗、兔等家畜骨骼;各類罐、盆、甑、甕等灰陶片,共三萬余件。
懸泉漢簡中最早的紀年簡為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最晚的紀年簡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內(nèi)容大致涉及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歷史史實,包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民族、社會以及邊地風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郵驛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資料見長,是兩漢絲綢之路的實時檔案和原始記錄。
……
二○○二年十一月至二○○三年元月,張德芳組織國內(nèi)簡牘研究專家胡平生、謝桂華、李均明到蘭州,同岳邦湖、初世賓、何雙全、張俊民、王元林一起在原釋文初稿的基礎(chǔ)上,再次對簡文進行校釋。參加此項工作的還有西北師范大學簡牘學專業(yè)的在讀研究生。李均明先生背來了他們自己改裝的簡易紅外線閱讀器,蘭州方面依樣畫葫蘆也拼裝了兩臺。三個組每組一臺,一條一條重新釋讀簡文。經(jīng)過改裝的紅外閱讀器雖然構(gòu)造簡單,但簡文釋讀效果大有提高,很多過去一般光線下不能看清的字,赫然間清晰可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大家加班加點,不辭辛苦。元旦過節(jié),大家都在屏幕前,一字一句,爭論不休。苦在其中亦樂在其中。后來胡平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談到,這樣一批人,就整體能力而言,可以當之無愧地說,無論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還是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算是釋讀西北簡牘能力最強的班子。經(jīng)過這個班子過濾過的釋文,雖然不能保證完全沒有錯誤,但至少可以說,已經(jīng)把錯誤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說明整理人員的釋讀水平和先進的技術(shù)設(shè)備同等重要。
……
懸泉漢簡一萬八千枚,擬分八輯出版。每輯收錄原簡約二千三百枚,彩色圖版和紅外圖版同時呈現(xiàn),釋文緊隨其后。
……
全書的彩色照片和紅外照片以及簡文的錄入,由張德芳完成。
張德芳,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長期從事西北漢簡的整理研究,主持完成《肩水金關(guān)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地灣漢簡》《玉門關(guān)漢簡》等重要整理工作,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懸泉漢簡整理與研究。
前言
張德芳
附:大漠雄風 絲路瑰寶敦煌懸泉置漢晉驛站遺址考古發(fā)掘 戴春陽
凡例
上冊 彩色圖版
下冊 紅外線圖版
簡牘形制尺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