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主編,分為兩個部分。*部分集中展示*屆中式帆船展評大賽參賽船模及其相關信息。第二部分收錄專家學者的相關論文,所收論文圍繞古代海洋文明這一主題展開,尤其關注古代船只研究及古代造船技術的研究等。本書對于研究古代船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上篇展示船模40種,其中既有福船、沙船、廣船等海船型,又有湖船、江船、運河船等模型;時間跨度上,所展船模自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乃至近現(xiàn)代均有所展現(xiàn)。每種船模均配以五幅精心攝制的彩色圖版,逼真展示細節(jié),直可謂匠心獨妙、精彩紛呈。
編著方中國航海博物館的權威性毋庸贅言。為普及船模制作,編著者特意收入有關船模制作與評比的專業(yè)論述若干篇,是為本書下篇。其中所論述的船模制作之要旨精核可謂匠心獨運、潛精研思,同時也使本書成為廣大船模愛好者、研究者所必備的插架之作。
2017 年的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中國航海博物館組織了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評選出一批優(yōu)秀的船模作品,F(xiàn)在,擺在面前的是這次展評大賽的結晶《匠心問舟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集萃》,分上下兩篇,圖文并茂地展示了本次大賽的成果。
自北宋年間開始流行對海神的崇拜,即信奉因救助海難而犧牲的林默娘為海神娘娘。在供奉海神娘娘的廟宇中,獻上自己的船舶模型以求獲得保護。于是在媽祖廟、海神廟就會集中很多在航的船舶模型。到了20 世紀末,木帆船退出航運業(yè),媽祖廟的木船模型也逐漸稀少。
近年來,為展示中國古代帆船的文化傳統(tǒng)和技術特點,諸多航海博物館、船史陳列館、海事博物館等展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制的古代帆船模型。設計建造船舶模型,是以微觀形式研究船舶的一種方法。現(xiàn)今,研究、復原和建造古船模型,已經(jīng)成為我國船史學術界極其重視的一項學術活動。因為,這些立體的模型不僅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整艘船的精華,而且更多地顯示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深厚的船文化底蘊。傳承與保護我們偉大祖國的傳統(tǒng)舟船文化,便是組織這次船模大賽的終極目的。
參加這次大賽的船模類型之多元(包括外觀、結構等船模)、船型地域之廣布(既有福船、沙船、廣船等海船型,又有湖船、江船、運河船等模型)、歷史跨度之宏大(從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乃至近現(xiàn)代),堪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中式船模大賽。
自從1984 年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學術委員會成立以來,這個組織及其成員單位在中國古船復原研究和相關復原船模建造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這一次,在中國航海博物館的組織下,把涉海類博物館、船史研究專家和船模工匠團聚在一起,依據(jù)《定制船模評定標準》、《中式木帆船模型建造考證指南》和《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評比規(guī)則》進行船模的建造和比賽,將船模建造活動與船史研究工作全面系統(tǒng)地相結合,從而實現(xiàn)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的目標。
中國航海博物館組織的這次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是船史研究與船模研制工作相結合的一次引領和示范,是對《定制船模評定標準》等標準和規(guī)則的一次應用和檢驗。船模工匠通過學習和認識這些船模標準與規(guī)則,通過相互間關于船模建造技藝的交流,在精神面貌上將迅速地完成從自發(fā)到自覺的飛躍,從而更好地使船模制作活動真正成為傳承船文化和造船技術的載體,把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造船技藝和豐厚的船文化繼承下來,建造出更多真實而精美的中國古船模型,把我們偉大祖國博大精深的船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造船文化和航海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兄弟。風帆船是一種交通工具,因此,除了靜態(tài)的展示船模以外,還應該有活的能夠航行的動態(tài)船模。我們期望,以本次中式帆船模型展評大賽為基礎,能夠推進從靜態(tài)船模到動態(tài)船模、從實體船模到虛擬船模的探索和進階。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到實踐,既動腦又動手,來完成傳承船文化和航海文化的歷史使命。
席龍飛
武漢理工大學造船史研究中心顧問,中國權威船史專家
中國航海博物館是經(jīng)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中國第一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航海文明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建構國際航海交流平臺,培養(yǎng)廣大青少年對航海事業(yè)的熱愛,營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文化氣氛,具有較強的學術能力。
上 篇·參賽船模
002 / 汴河客船[15 號]
005 / 泉州灣宋代海船[26 號]
008 / 丹陽型木帆船[27 號]
011 / 上海沙船[01 號]
014 / 女山湖良劃[02 號]
017 / 歪屁股船[03 號]
020 / 歪腦殼船[07 號]
023 / 張灣2號明代沉船[10 號]
026 / 閩南船[16 號]
029 / 巢湖劃子(剖面)[24 號]
032 / 福建運杉船(花屁股)[34 號]
035 / 牽風船[37 號]
038 / 惠安漏尾船[06 號]
041 / 福建錨纜船[28 號]
044 / 閩南大排海船[30 號]
047 / 毛旦丹陽船[40 號]
050 / 大釣漁船(鱛船)[19 號]
053 / 山東菏澤元代古船[38 號]
056 / 開角花屁股運輸船[04 號]
059 / 清代廣東大澳船[05 號]
061 / 虎頭鰻號沙船[08 號]
064 / 東山大翹[09 號]
067 / 川江麻秧子[11 號]
070 / 惠安商船[12 號]
072 / 岳陽風網(wǎng)船[13 號]
075 / 長島大瓜簍[14 號]
078 / 太湖七桅漁船[17 號]
081 / 太平公主號趕繒船[18 號]
084 / 丹陽船[20 號]
087 / 南湖紅船[21 號]
089 / 小型捕魚木帆船[22 號]
092 / 綠眉毛運輸船[23 號]
095 / 百代仔[25 號]
097 / 丹陽船[29 號]
100 / 丹陽船[31 號]
103 / 陽江閘坡圓尾漁船[32 號]
105 / 泉州灣宋代海船[33 號]
108 / 新安沉船[35 號]
111 / 泉州灣宋代海船[36 號]
114 / 大三桅三角艇[39 號]
下 篇·交流探索
118 / 王 煜:關于船史、船模標準框架構建的思考與實踐
124 / 葉 沖:中式木帆船仿真、復原模型的核心價值
及其評價標準的探索制訂
131 / 何國衛(wèi):用船模講述船舶歷史 用技藝回望千年輝煌
談船模建造與船史研究
140 / 沈毅敏:略論中式帆船模型的建造比例
145 / 黃烏錐 黃東偉:泉州灣宋代沉船魚鱗狀多層船板建造技術
149 / 汪 鋒:巢湖木帆船與船模制作之思考
155 / 中式木帆船模型建造考證指南
175 / 定制船模評定標準
185 / 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評比規(guī)則
190 / 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第五號通知
193 / 編后記
196 / 照片集錦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