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了復旦大學新聞教育90年來的重大事件、重點人物和重要決策,勾勒發(fā)展的軌跡和前行的路徑,讓蘊含其中的復旦新聞精神和新聞文化代代相傳。
★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老師親自搜集材料、整理編寫,還原中國新聞教育的歷史面貌。
★ 簡潔、凝練地書寫方式,讓讀者輕松了解復旦大學新聞教育的寶貴經(jīng)驗。
★ 專業(yè)、系統(tǒng)、深入、生動。
本書是一本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老師親自搜集材料、整理編寫的一部簡史,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被寫了進去,對于新聞專業(yè)的學生了解復旦大學乃至我國新聞教育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第一章 復旦大學: 中國新聞教育發(fā)源地之一(1924—1937年)
第一節(jié) 中國新聞教育的興起
第二節(jié) 復旦大學新聞教育的發(fā)軔與新聞學系的建立
第三節(jié) 實踐教學理念的形成與學術研究活動的展開
第四節(jié) 世界報紙展覽會: 早期中國新聞教育史上的創(chuàng)舉
第二章 歷盡艱險,打造“天下記者家”(1937—1949年)
□□節(jié) 西遷重慶,在戰(zhàn)火中堅持辦學
第二節(jié) 陳望道掌舵與“好學力行”系銘的提出
第三節(jié) 堅持真理與正義,發(fā)揮民主“堡壘”作用
第三章 破舊立新,建設無產(chǎn)階級新聞教育事業(yè)(1949—1957年)
□□節(jié) 與新中國同行,在全面調(diào)整中壯大
第二節(jié) 學習蘇聯(lián)經(jīng)驗,探索新聞教育之新路
第三節(jié) 1956年復旦大學新聞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
第四章 深水靜流,在曲折中前行(1957—1976)
□□節(jié) 反右派運動的展開及其對新聞教育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國民經(jīng)濟調(diào)整與新聞教育的回歸本位
第三節(jié) 十年動亂與新聞教育的癱瘓
第五章 改革開放與復旦大學新聞教育的大發(fā)展(1976—1988)
□□節(jié) 從撥亂反正到蓬勃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科研先行風氣的形成與王中的學術貢獻
第三節(jié) 大膽開展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教學創(chuàng)新
第六章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成立與新發(fā)展(1988年至今)
□□節(jié) 新聞學院的成立與“部校共建”機制的踐行
第二節(jié) 從通識教育實踐的開展到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確立
第三節(jié) 學術研究、社會服務及其重要成果
后記
早在中華民國建立前夕,中國新聞教育已被提上議事日程。1911年9月22日,中國報界俱進會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常會,首次提出創(chuàng)辦報業(yè)學堂的議案:“吾國報業(yè)之不發(fā)達,豈無故耶?其□大原因,則在無專門之人才。夫一國之中,所賴灌輸文化,啟牖知識、陶鑄人才,其功不在教育下者,厥惟報業(yè)。乃不先養(yǎng)專才,欲起而與世界報業(yè)相抗衡,烏乎得?且報業(yè)之范圍,固不僅在言論,凡交通、調(diào)查諸大端,悉包舉于內(nèi),而為一國一社會之大機關。任大責重,豈能率爾操觚?吾國報業(yè),方諸先進國,其幼稚殊不可諱。一訪事,一編輯,一廣告之布置,一發(fā)行之方法,在先進國均有良法寓其間,以博社會之歡迎。以故有報業(yè)學堂之設。不寧惟是,且有專家日求改良,以濟其后焉。吾國報業(yè),既未得根本上之根本籌畫,欲求改良,果有何道?土廣民廣,既甲于世界,若就人口及地面為標準,以設報館,(先進國報館取屬人主義,滿若干人口,應設報館一;取屬地主義者,有若干地面,應設報館一)則尚邈乎其遠。通埠雖稍有建設,而勢尚式微。今后若謀進步,擴張之數(shù),正未可量。而能勝此重負,幾何不先有以養(yǎng)育之?僅此寥寥有數(shù)人才,流貫交通有數(shù)之地點,其有補于國家社會之處,固屬有限。即對于各本業(yè)專學之前途,究如何以有操勝之權,亦未能必也。某也目光所及,擬于根本上改良,爰公司提議組織報業(yè)學堂,敬候公決!备旯瘢 《中國報學史》,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第212—213頁。時隔不久,這一提議因辛亥革命爆發(fā)而被擱置。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學新聞研究會建立,中國新聞教育由此開端。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是該校教授徐寶璜在得到校長蔡元培的支持與幫助下,“為灌輸新聞智識培養(yǎng)新聞人才”《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7月4日。而創(chuàng)建,翌年改名為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其研究內(nèi)容為新聞之范圍、新聞之采集、新聞之編輯、新聞之造題、新聞通信法、新聞紙與通信社之組織等6項。該研究會會長由校長蔡元培兼任,實際主持會務的副會長為該會倡議人徐寶璜。徐寶璜(1894—1930),字伯軒,江西九江人。北京大學畢業(yè)后留學美國,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新聞學和經(jīng)濟學,1916年回國后任北京《晨報》編輯,不久后去北京大學任教授兼校長室秘書。1918年與蔡元培等發(fā)起成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任副會長兼新聞學導師,主講新聞學課程、主編會刊《新聞周刊》。1920年后在北京各高校講授新聞學,并任平民大學新聞系主任。1930年因病去世,年僅36歲。所著《新聞學》為中國人自撰的□□本新聞學專著。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還得到了當時的著名報人邵飄萍的大力支持。邵飄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鏡清,后改名振青,字飄萍,浙江東陽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和杭辛齋合作在杭州創(chuàng)辦《漢民日報》,開始新聞工作生涯。因反對袁世凱,三次被捕入獄。1914年在日本東京學習,課余創(chuàng)建東京通信社。1915年回國后任上!渡陥蟆贰稌r報》《時事新報》主筆,1916年任《申報》駐京特派記者,同年在北京創(chuàng)辦新聞編譯社。1918年創(chuàng)辦《京報》并任社長,同時參與創(chuàng)辦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1919年8月《京報》被軍閥查封,被迫再度赴日本。1920年秋回國,復刊《京報》并繼續(xù)擔任社長,兼任平民大學、法政大學教授。1925年秘密加入中國□□□,次年4月26日被奉系軍閥殺害。著有《實際應用新聞學》《新聞學總論》《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新俄國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