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設計精髓:從0到1構建企業(yè)級的數(shù)智化產品
定 價:69 元
- 作者:蔣顥 等
- 出版時間:2020/5/1
- ISBN:9787121386381
- 出 版 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B472
- 頁碼:208
- 紙張:
- 版次:01
- 開本:16開
本書以B端產品設計的標準流程為核心結構,全面介紹如何從0到1構建企業(yè)級的數(shù)智化產品,共分為4部分。第1部分重點介紹了B端產品的客戶、用戶與產品等,還介紹了其獨有的特征,這也是把產品做成功的關鍵。第2部分講解從業(yè)務需求到設計,通過場景化的方法,結合原型設計,把需求更為可視化地表達出來,并不斷地通過用戶進行驗證,來不斷地完善和驅動設計。第3部分是經典的B端設計模式介紹,總結和提煉了很多固化的設計模式,可以直接引用。第4部分以人工智能的視角,介紹智能服務的設計探索,具有很強的前沿性和拓展性。
蔣顥博士,用友網絡用戶體驗部總經理,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yè)大學人機交互博士。曾參與撰寫出版《企業(yè)互聯(lián)網開放平臺》一書,F(xiàn)負責用友集團用戶體驗相關的產品設計工作。 高強用友網絡交互設計專家,15年用戶體驗從業(yè)經驗,主持多款重量級B端產品設計工作,UXPA工作坊主講。畢業(yè)于北京理工大學,設計學碩士研究生。于淼用友網絡視覺設計專家,用戶體驗部視覺設計總監(jiān),曾在北郵、北航等高校進行分享,UXPA 分享嘉賓。現(xiàn)主要負責用友部分產品用戶體驗設計工作。劉璇用友網絡交互設計專家。擁有10年用戶體驗工作從業(yè)經驗,2014年加入用友后專心從事B端的軟件及SaaS產品的設計工作。畢業(yè)于法國貢比涅工業(yè)技術大學,產品設計與研發(fā)專業(yè)HMI方向碩士研究生。
目 錄
第1部分
客戶、用戶與產品
第1章 認識B端客戶 3
1.1 認識企業(yè) 3
1.2 企業(yè)的需求 7
第2章 認識B端用戶 13
2.1 第一層認識:工作心態(tài) 14
2.2 第二層認識:職業(yè)特征 16
2.3 第三層認識:崗位特征 19
2.4 第四層認識:獨特的用戶成長軌跡 20
第3章 B端產品的發(fā)展變化 23
3.1 B端產品的演化歷程 23
3.2 主要的B端產品及概念介紹 29
第2部分
從業(yè)務需求到設計
第4章 必須真正“懂”業(yè)務 35
4.1 有效溝通是必要條件 36
4.2 競品分析是捷徑 43
第5章 場景驅動的設計 48
5.1 場景的劃分與來源 48
5.2 場景的呈現(xiàn) 55
5.3 場景驅動的設計過程 61
第6章 產品的信息架構 68
6.1 從混亂到有序 68
6.2 用戶視角的轉換 72
6.3 信息架構的設計載體 73
第7章 標準產品與個性化的平衡 84
7.1 個性化的需求來源 84
7.2 標品與個性化的平衡 88
第8章 定義產品的風格 92
8.1 產品品牌的力量 92
8.2 產品的設計規(guī)范 94
第3部分
經典的B端設計模式
第9章 業(yè)務單據(jù) 101
9.1 經典的單據(jù) 102
9.2 單據(jù)的查看、處理 109
9.3 多端的一體化 113
第10章 流程 117
10.1 業(yè)務流程 117
10.2 審批流程 120
10.3 操作流程 122
第11章 參照 124
11.1 參照的基本設計模式 125
11.2 為不同場景提供不同能力 127
11.3 移動端的參照輸入 135
第12章 業(yè)務報表 138
12.1 企業(yè)中常見的報表類型 139
12.2 現(xiàn)代企業(yè)的報表呈現(xiàn)形式 142
第13章 打印 146
13.1 打印的場景 146
13.2 打印方式 150
13.3 打印模板 152
13.4 云打印 152
第14章 角色工作臺 156
14.1 常見的類型 156
14.2 社交化入口的屏障 158
14.3 有“節(jié)制”的智能化和連接 159
第15章 幫助體系 162
15.1 提示(Tips) 162
15.2 操作引導 163
15.3 客服 164
15.4 幫助中心 165
第4部分
智能服務的設計探索
第16章 傳統(tǒng)“記錄系統(tǒng)”的終結 169
16.1 生產要素數(shù)字化 169
16.2 人與系統(tǒng) 171
第17章 智慧界面系統(tǒng) 173
17.1 智能界面 173
17.2 智能機器人引擎 175
17.3 應用架構 180
第18章 智能交互設計探索 182
18.1 智能交互設計框架 182
18.2 服務原子化 184
18.3 語音交互的實踐 186
后記 一些短期的設計思考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