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動的代際傳承導致以上海為流入地的新生代流動人口規(guī)模擴大。這一人群中的未婚人口在上海的婚戀行為,兩地通婚因此而生。上海兩地通婚現(xiàn)象是深刻反映通婚人群之間的社會關系及其變化的重要尺度。鑒于此,本文以上海兩地通婚人群的階層匹配為切入口,對流動人口的階層通婚圈問題進行解答,對城鄉(xiāng)關系、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的社會距離進行探討和詮釋。本文基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城鄉(xiāng)通婚的地域模式及其社會空間相互作用機制研究"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通過靜態(tài)的階層結構和動態(tài)的社會流動雙維視角來分析以上海為一端的兩地通婚現(xiàn)象,解讀背后的城鄉(xiāng)關系以及城市居民與外來人口的關系,進一步詮釋社會階層結構與婚姻匹配的內在邏輯關系,深入理解當下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過程和變動趨勢。
自序
第1章 緒論
1.1 兩地婚姻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婚姻匹配的相關概念界定
1.3 對兩地通婚群體的研究設計——以上海為例
1.4 對兩地通婚群體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創(chuàng)新——以上海為例
第2章 婚姻階層匹配的研究進展與理論基礎
2.1 遷移人口與城市本地人口關系研究進展
2.2 婚配匹配模式的研究范式
2.3 社會階層視域下的兩地通婚
第3章 上海兩地通婚人群的匹配特征
3.1 兩地通婚人群的人口學特征
3.2 兩地通婚人群地域空間匹配:兼具包容性和排斥性
3.3 兩地通婚人群文化空間匹配:同源相吸異源排斥
3.4 兩地通婚人群的社會特征匹配
3.5 小結
第4章 上海兩地婚姻中的城鄉(xiāng)階層匹配
4.1 上海城鄉(xiāng)婚姻匹配特征分析
4.2 不同人口子群體的戶口階層通婚圈
4.3 城鄉(xiāng)階層通婚達成的影響因素模型
4.4 影響上海城鄉(xiāng)通婚的內在機制
4.5 小結
第5章 上海兩地通婚人群的職業(yè)階層匹配
5.1 兩地通婚人群職業(yè)階層匹配特征
5.2 不同人口子群體的職業(yè)階層通婚圈分析
5.3 兩地通婚人群職業(yè)階層通婚圈的影響因素分析
5.4 小結
第6章 上海兩地通婚人群的經(jīng)濟階層匹配
6.1 兩地通婚人群經(jīng)濟階層匹配特征
6.2 不同人口子群體的經(jīng)濟階層通婚圈分析
6.3 兩地通婚人群經(jīng)濟階層通婚圈的影響因素分析
6.4 小結
第7章 上海兩地通婚人群的教育階層匹配
7.1 兩地通婚人群的教育程度比較
7.2 兩地通婚人群的教育階層匹配特征
7.3 不同人口子群體的教育階層通婚圈分析
7.4 上海兩地跨教育階層通婚影響因素分析
7.5 小結
8.2 尚需討論的問題
參考文獻
附件1 上海市兩地婚姻認知調查(由上海一方填寫)
附件2 上海市兩地婚姻認知調查(由外地一方填寫)
附件3 上海市青年結婚認知調查(女)
附件4 上海市青年結婚認知調查(男)
后記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努力尋求新的社會整合方式和途徑,通過建立單位體制以實現(xiàn)資源調配和行為控制。單位制是城市社會結構最基本的組織方式與整合制度,單位組織是中國社會主義再分配體制下的組織核心。在單位社會中,國家通過單位組織實現(xiàn)對社會控制和社會管理。單位組織滲透到社會成員的日常社會生活之中。如果社會成員離開了單位組織的認可和證明,那么他的許多社會活動將無法正常進行。在婚姻對象選擇上,體制內身份是社會成員比較中意的對象,他們均希望能找一個“有單位”的作為伴侶。隨著單位社會終結,中國特色的婚介模式發(fā)生了斷裂,政府從私人情感領域退出,婚介問題已轉入市場化。改革開放以后,社會分層的標準逐漸由政治中軸轉向經(jīng)濟中軸,經(jīng)濟資本在社會分層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同樣,社會成員在選擇婚配對象時,亦更加關注對方的經(jīng)濟資本。當下青年在擇偶過程中追求“白富美”“高富帥”,中間的“富”字就是指經(jīng)濟資本,這或多或少折射了人們擇偶標準的經(jīng)濟取向?梢,經(jīng)濟標準主導的社會分層,也影響著社會成員婚配對象選擇。
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以往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壁壘正被侵蝕并打破,城鄉(xiāng)之間的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此趨勢正在消弭過去城鄉(xiāng)之間的鴻溝,而兩地通婚率的攀升印證了城鄉(xiāng)關系的融合。兩地通婚達成是雙方共同協(xié)定之事,相關研究表明,城市一方主要是男性,他們大多數(shù)處于城市社會結構中的較低的位置①。外來女性嫁人的城市家庭類型主要有四種:第一,相對貧困家庭;第二,單親或父母雙亡的家庭;第三,兒子有身體或精神殘疾的家庭;第四,在外地賺了錢的富裕家庭。因此,他們在同城婚姻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從而被擠壓到兩地婚姻市場上,他們可以通過城市戶口贏得外來女性的青睞。而且,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外來人口與城市本地人口的交往日益深入,雖然城市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依然存在緊張、沖突,但外來人口也逐漸被城市本地人口所認同。對于外來一方而言,他們的婚戀觀念開始發(fā)生變化,通婚地域也開始有所突破,遠距離婚姻特別是跨省通婚開始增加。外來一方特別是女性,她們希望通過婚姻遷移跳出“農門”,實現(xiàn)生活的改變。
兩地通婚與社會流動。從動態(tài)的流動來看,兩地通婚既是跨地域流動,又是跨文化流動,與此同時,兩地通婚又存在跨階層流動。因為兩地通婚人群的階層地位不對等,因此,對于婚姻當事人而言,必然存在階層向上婚和階層向下婚。上海相對于其他地區(qū),擁有更多的發(fā)展機遇和更多的社會政策福利,因此一部分外地女寄希望于與上海人通婚實現(xiàn)社會階層的向上移動。在兩地通婚市場上,外地女可以交換的籌碼是什么?對于上海男,外地女能夠吸引他們與之結婚的理由是什么?對于外地女,上海男能夠提供交換的誘因主要與經(jīng)濟資源有關;橐鲞_成是當事人相互選擇的結果,其背后具有社會階層匹配的意義。就中國史實而言,在內婚制一外婚制問題上,實以族系階級兩標準為主,且能概括一切!胺灿鲭A級存在之場合,彼此不通婚姻,實為其主要鴻溝之一,故從階級之標準言,率以內婚制之采取為常也!雹倩橐銎ヅ洳粌H是個體的生活選擇,也是一種社會基本設置,婚姻關系的結合并非簡單的隨機匹配,而是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環(huán)境下的綜合選擇。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社會流動性小,社會階層之間的壁壘較深,不同階層之間具有封閉性,而婚姻匹配則主要在階層內婚配。“鳳凰男”與“孔雀女”討論的本質上是婚戀的階層匹配問題,反映了婚戀匹配過程中情感與經(jīng)濟之間的沖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價值觀念發(fā)生了重要變遷,那么,社會成員的擇偶范圍是否不再局限于同一階層內,而實現(xiàn)了“自由”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