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69 元
叢書名: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著作資助項目
- 作者:王慶杰著
- 出版時間:2018/6/1
- ISBN:9787564555382
- 出 版 社:鄭州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207.67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本書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后新生代散文、學者散文、詩人散文、小說家散文、藝術家散文、媒體人散文、港臺散文的考察,深入研判中國未來散文發(fā)展的基本走向,全面揭示了中國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概貌,剖析了當今中國文化流變的社會征候。
王慶杰,男,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封丘縣人。學者,現(xiàn)就職于高校,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生態(tài)美學研究、審美文化研究等。主要代表著作有:散文集《豪飲滄!罚ò倩ㄎ乃嚦霭嫔1999年版),《靈魂孤筏的泅渡》(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社會的穴位》(線裝書局2010年版),《學人鏡像》(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年版),《往事片羽》(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年版);學術專著《宿孽總因情》(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版),《誰為情種》(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版),《高職教育發(fā)展新視野》(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版),《大學的那些事》(線裝書局2014年版),《贏在大學》(線裝書局2014年版)。
緒論
第一節(jié) 20世紀90年代后散文的鏡像
第二節(jié) 20世紀90年代后散文研究的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20世紀90年代后散文的“熱源”
第四節(jié) 20世紀90年代后散文繁盛的具象
第五節(jié) 20世紀90年代后散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意義
第一章 新生代散文:聲音穿越世俗的夾縫
第一節(jié) 姹紫嫣紅的新生代散文景觀
第二節(jié) 青春生命本體的呼吸與戰(zhàn)栗
第二章 學者散文:書齋里的革命
第一節(jié) 20世紀90年代學者散文的現(xiàn)狀梳理
第二節(jié) 文化散文:艱難嚙合中的精神逍遙
第三節(jié) “書話”中的寂寞與愉悅
第四節(jié) “生活散文”中的學者情懷
第五節(jié) 學術隨筆:沖破邊界自由表達的嘗試
第六節(jié) 當代學者散文的個案考察
第三章 詩人散文:詩情枯竭后才情的瘋長
第一節(jié) 詩人散文的概況及文化定位
第二節(jié) 哲思小品:生活淘金者的訴說
第三節(jié) 詩話隨筆:蝸居一隅的戀語
第四節(jié) 生活小品文:丈量精神的高度
第五節(jié) 詩人散文的個案考察
第四章 小說家散文:文化搭建的“斷橋”
第一節(jié) 從“小說”到“閑說”的生活表達
第二節(jié) 從“辯白”到“告白”的社會表述
第三節(jié) 從“眾議”到“小議”的文化表征
第四節(jié) 小說家散文的個案考察
第五章 藝術家散文:生活邊上的彩絲帶
第一節(jié) 憶舊中的心靈慰藉
第二節(jié) 談藝中的精神逍遙
第三節(jié) 論道中的文化堅守
第四節(jié) 藝術家散文的個案考察
第六章 媒體人散文:世道與人心的時代征候
第一節(jié) 時評雜議:為社會針灸
第二節(jié) 人物書寫:為生命掌舵
第三節(jié) 小品隨筆:為生活著色
第四節(jié) 媒體人散文的個案考察
第七章 港臺散文:多彩的世界境像
第一節(jié) 直人生活道場的生活散文
第二節(jié) 直擊精神現(xiàn)場的文化散文
參考文獻
后記
《散文時代的社會征候流變研究:20世紀90年代后散文精神生態(tài)考察》:
一、艱難嚙合中的精神嬗變
在以精英文化為首的“雅文化”與以大眾文化為首的“俗文化”的較量中,中國歷史傳承中“雅”與“俗”始終都在抗爭中曲折前進。當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精英文化陷入了一種無可言狀的兩難境地:“一方面,是對原有的思想、觀念和話語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另一方面,面對舉世滔滔,滾滾而來的商品經(jīng)濟大潮,帶來的城市化,市俗化無孔不入的精神侵蝕,崇高瓦解,出現(xiàn)了強烈的惶惑!薄笆дZ,是精神的放逐”,在這種情況下,“散文,這種最寬容的文體慷慨地提供了一塊精神的宿營地。于是,只有在這塊宿營地上,放逐的心靈開始了沉重的吟唱,失語的人生便有不可言說的言說”(朱鴻召語)。散文成了包括學者在內(nèi)的各階層群體發(fā)言的平臺,同時在市場化中尋求價值訴求點的各種媒體也把這個平臺拓展得更寬更大。多元化時代,也就變成了20世紀90年代人人“滿肚子話要說”的“散文時代”,“制造聲音”也成了散文話語場流中此起彼伏的聲浪!吧⑽目释杂桑臒o法歸類,正好為人類一切無法歸類的情感和心靈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達方式——散文,許多時候,其實就是散漫的文字”(謝有順語)。平衡其實質(zhì)就是一種妥協(xié),人文知識分子也在眾語喧嘩中尋找著一個生存的平衡點,在這個尋求平衡與時代語境達成妥協(xi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文化散文創(chuàng)作的嬗變看到這是一個艱難嚙合的過程。
首先就是話語方式的轉(zhuǎn)變。學者們慣用的語體是追求邏輯、理性的學術話語,可是面對大眾文化中世俗話語狂濤波瀾的沖擊,學者們普遍感到語言交流的困難,尤其是學術著作出版的困難,為了生存必須完成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的艱難嚙合。這種嚙合的過程也是一種心靈折磨煎熬的過程,當享有文化精英話語闡釋權的學者們要從自己表達習慣了的學術話語轉(zhuǎn)換為世俗話語時,痛苦是不言而喻的。這種痛苦的突圍就是在散文寫作的熱浪中,如何由“小我”到“大我”;如何在散文的市場運作中,讓學者散文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擁有自己的讀者群,自己作品的賣點!吧⑽,是一切文學樣式和學術思想的話語基礎。當90年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了一代中青年知識分子精神放逐的宿營地,散文便負載著中國知識界濃郁沉重的文化精神氣息”,學者們在“文化散文”的寫作中向市場拋出了第一個媚眼。1993年王曉明等人提出重振人文精神;1994年張承志、張煒主張反抗投降媚俗;1995年繼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后,更多的中青年學人創(chuàng)作文化散文時一改此前散文陰柔、輕淺、纖巧之風,于濃郁沉重中,開拓著精神境界,張揚著人格的魅力。嚙合之后是悠然順暢的運轉(zhuǎn),“文化散文”便在書齋中醞釀生產(chǎn)后,成為文化市場上一道誘人的珍饈佳肴,在日益條塊分割的文化市場中,“文化散文”成為奇貨可居的“暢銷品”,“文化散文”一時間成為傲睨其他散文形態(tài)的“香餑餑”,成為一種炫人眼目的行頭。
其次是書齋與市場的置換!皶S”在慣常的文化界定中往往是溫馨的封閉的空間,它屬于私人化的精神空間,“走出書齋”,對于習慣于“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學者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步履維艱的跨越。所以,八九十年代“文人下!薄皩W者經(jīng)商”成了新聞媒體關注的對象,其關鍵原因就在于文化市場的不成熟,學者心態(tài)的脆弱,一旦商品觀念沖蕩一切,市場不再是學者文人恐懼的魔鬼,“精神斷乳期”結束,慢慢認識到自己手中握有的文化資源也能包裝成商品賣錢時,那種由文化精英轉(zhuǎn)變成市場精英的沖動就不可遏止。從某個側面講,20世紀90年代散文熱的推動,追根溯源是由兩大力量引起的,一是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表達與傾訴成為不同層面人群的共同心聲;另一個就是文化散文的成功包裝與炒作,為這股熱浪顯然是澆油添薪般助了一臂之力。就如當時某學者對余秋雨的評價:“他文風的俊逸,話語的機鋒給青年人提供了學瀟灑的藍本,他精裝的冷艷,世俗化的才子氣給試著玩深沉的青年人樹立了一個圣像!痹谶@股散文熱浪的裹挾中,書齋已變成了市場的生產(chǎn)車間,只不過聽不到機器隆隆,看不到流水線上身影的晃動,卻同樣有了書商的覬覦,有了心機的深細,有了市場利潤效益的分斤撥兩。所以世俗化、商品化也為文化散文抹上了濃重的“商色”,“文化散文”興盛中那喝彩之聲讓人眩暈,但在市場運作的洪流旋渦中,馬上就在余秋雨“文化散文”大獲成功之后,更多的學者文人都操弄起了所謂的“文化散文”,評論家王堯形象地稱之為余氏散文的“副本”,“這首先表現(xiàn)在‘文化大散文’的模式化:長篇大論的體式,往后轉(zhuǎn)的歷史觀點,傳統(tǒng)文人的內(nèi)心沖突,自然山水的人文意義,文化分析的手法,知性與感性合一的敘述語言等!痹S多人仿其皮毛,如法炮制,批量生產(chǎn),它的盛極而衰的命運也就勢在必行,這就如商品當由“物以稀為貴”的“精品”淪落為打折出售的“廉價物”“大路貨”時,被市場優(yōu)勝劣汰規(guī)則驅(qū)逐出局也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散文的本質(zhì)意義就在于它是沒有邊界的,當一種文體已經(jīng)構筑了新的樊籬時,它也就由盛而衰”(王堯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