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動物都同出一脈,
人類憑什么特殊?
?塞爾維亞人和英國人表現出了強烈的“啄食順序”傾向?
?在視覺與數字的智力比拼中,你或許比不上黑猩猩?
?鸚鵡能輕易學會的選擇題,人類要花一年的時間來學習?
本書包含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測驗、謎題、智力比賽和游戲,讓你與一些非凡的生物比拼,包括懂語法的海豚、會算數的鸚鵡、戀物癖的鵪鶉以及比世界上杰出的數學家還要聰明的蟻群。動物王國并非由人類所主宰,相反,它是人類接受挑戰(zhàn)的地方。安布里奇基于真實而前沿的科學,為我們揭開一系列有關動物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可以逐步弄清,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能力、好惡,以及怪癖和心理盲點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出現的。
《你真比黑猩猩聰明嗎?》揭示了人們對動物和自身存在的一些常見看法的錯誤之處,它將讓你懷疑人類獨*無二的觀念,重新思考人類在動物王國的地位。
編輯推薦一:惠康基金會“科學寫作獎”提名、《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佳圖書獲獎作者本?安布里奇經典著作,可謂科普版《怪誕心理學》。
編輯推薦二:內容輕松有趣,問答貼近讀者。書中富含獨特的開創(chuàng)性測驗、謎題、智力比賽和游戲,甚至允許讀者進入“你真比黑猩猩聰明嗎?”官網進行在線測試。
編輯推薦二:書中提供的信息都有科學依據可尋,旨在揭示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各種心理現象,加深讀者對自身和進化論的理解,是一本輕松科普讀物。
我們真的如此與眾不同嗎?
你比黑猩猩、貓、蝙蝠和鴿子更聰明嗎?
當然!畢竟你是智人,而貓、蝙蝠、豬、狗和青蛙等“只是動物”, 你說對嗎?
人類和動物截然不同,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以《圣經》(The Bible)為例,其在開篇赫然寫道: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在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蟲!
——《創(chuàng)世紀》(Genesis)第1章第26節(jié)
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里,宗教學者一直認為,只有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chuàng)造的,因此,也只有人類是獨特的,擁有思想、意識和不朽的靈魂。如今,“人類例外論”已不再專屬于宗教,世俗生活中的人們早已接受了這一觀點。生物學家韋斯利·J. 史密斯(Wesley J.Smith)就曾充滿自豪地反問道:
還有什么物種能夠(像人類那樣,至少“部分地”)控制自然, 而不是被自然控制?還有什么物種能夠建立文明、記錄歷史、創(chuàng)造藝術和音樂,甚至能進行抽象思考、使用語言交流、構思并制造機器、利用科學與工程來提高生活質量,或在哲學和宗教層面探索更深層的真理?
如此說來,“人類例外論”像是顯而易見的常識。不過,我寫本書的目的,則是想通過一系列心理測試,將你和人類的動物近親進行對比,然后鼓勵你說出:“等等!我們真的如此與眾不同嗎?”
人類可能不會將動物世界稱為“文明世界”,盡管包括黑猩猩和雞在內的很多動物都具有明晰的社會等級,比如,連螞蟻和蜜蜂都有投票權。在關于路線設計和解謎的測試中,在螞蟻和蜜蜂的民主智慧面前,人類很難取勝。椋鳥的啼叫聲也是一種“音樂”,這種“音樂”的構成與大多數傳統(tǒng)的西方樂曲相同(通過后文的測試,你將在歌唱比賽中與椋鳥一較高下)。在運用邏輯推理來獲取美食時,烏鴉、松鼠和箱龜(或許還有你)都展示出了“抽象思維”。動物是否能學會一門語言,這一直是頗有爭議的話題(我將會以教授動物日語來做出分析), 但我們知道,許多動物(特別是狗)確實能學會大量詞匯。盡管算不上“科學和工程學”,但使用工具無疑是大猩猩的一項本領。例如,大猩猩會把植物幼苗當作勺子來舀取螞蟻,或把細枝條當作釣竿來誘捕白蟻。這種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利手”現象(在相關測試中, 你可以將自己與貓咪和樹鼩進行對比)。
更廣泛地來說,人類的能力、活動及其所關注的事,從選擇漂亮的伴侶、閱讀對方的表情到討價還價、學會在領先時選擇退出(鴿子、豚鼠和毛犰狳),幾乎都可以用生物學家所說的“4F”進行概括,即戰(zhàn)斗(Fighting)、逃跑(Fleeing)、喂養(yǎng)(Feeding)和交配(Fornicating)。
當然,我們并沒有否認人類能做到許多動物無法完成的事情(所以請不要擔心,你不會在所有測試中都被打。。我只希望你會相信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所說的“這只是程度上、而非類別上的差別”——椋鳥歌唱、鸚鵡數數和魚類洄游,這些能力與人類編寫交響樂和發(fā)明谷歌地圖的能力并無實質性差別。我們所做的事與動物并無二致,我們只是做得稍微好一點而已。
雖然部分測試可能看起來有些可笑(我真心希望你能在其中找到樂趣),但它們都有著可靠的科學依據:那些在著名學術期刊上受到同行評議的文章。不過,為什么這群受人尊敬的科學家要探究人類與動物的異同呢?比如,對比人與狒狒、雛雞的視覺敏感度,以及人與鴿子在競猜游戲中表現出的異同。
答案是通過對比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異同,我們可以逐步弄清,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能力、好惡,以及怪癖和心理盲點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出現的。正是通過對比法,達爾文才提出以自然選擇學說為基礎的進化論(*著名的例子就是達爾文使用對比法研究了不同種類的雀鳥)。與大家通常認為的相反,“進化”這一理念并不是達爾文發(fā)明的, 確切地說,不是查爾斯·達爾文發(fā)明的。1794 年,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伊拉茲馬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在《動物法則》(Zoonomia) 上指出:
考慮到溫血動物在構造上存在著的巨大相似性,它們在出生前后發(fā)生的巨大改變,以及它們發(fā)生的許多改變只需極少的時間,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地球在人類出現之前早已存在,我們是否還可以認為,所有動物都起源于同一個生命體?
查爾斯·達爾文真正開創(chuàng)的,是一種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論(至少普遍觀念如此)。該理論認為,進化是具備有利性狀的動物成功繁衍,而不具備有利性狀的動物逐漸消亡的結果。在《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現前,伊拉茲馬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 發(fā)表于1794 年的《動物法則》、讓-巴普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發(fā)表于1809 年的《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和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Chambers)發(fā)表于1844 年的《自然創(chuàng)造史的痕跡》(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都表達了當時流行的觀點“用進廢退”,即經常使用的器官或心智能力會加強,而不經常使用的器官或心智能力會逐步退化,這些改變也會傳給下一代。事實上, 直到自然選擇學說在20 世紀初被整合入孟德爾遺傳學(即所謂的“現代綜合進化論”)后,“用進廢退”理念才被徹底摒棄,而《物種起源》只不過是將其趕進墳墓的*個推手。
通過體驗本書中的測試,了解這些測試背后的科學原理,你會知曉現代綜合進化論在21 世紀的新發(fā)現,這些新發(fā)現已被進化生物學、心理學和遺傳學所證實。達爾文的觀點是正確的:關于人類與動物的區(qū)別,一切都是相對的,一切都是同類的,我們都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