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中華古歷及其推算的原理與方法,主要內(nèi)容包括:觀象授時、七十二候、古代紀年法、關于干支與公元紀年的相互換算、古代紀月法等。學習古代天文歷法,對于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古代文學、古代科技、古代醫(yī)學及文物考古,均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本書為讀者學習古代天文歷法,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中華文明,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嚴謹科學的推算手段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前言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及其推算技術(簡稱中華歷術),是章黃學派已故學者,著名古星歷家張汝舟先生,生前傳授給我們的一門絕學。這門絕學在張汝舟先生的關門弟子貴州大學教授張聞玉等人的承傳、講授和傳播下,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將成為破解中華文明七千年以上文明史中的若干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文物典籍的年代及其真?zhèn)蔚囊婚T檢測、鑒定、“守土”、“護國”,弘揚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顯學”。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早在一萬八千年前,我國的先哲燧人氏就在今天湘、黔、川、渝、鄂五。ㄊ校┙唤绲摹澳洗埂钡貐^(qū),“察辰心而出火”,開展了對天象、日月星辰的觀測以確定一年的時令季節(jié)。七八千年前的伏羲太皞和炎帝神農(nóng),繼燧人氏之后“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發(fā)明了窮陰陽之變,極富哲學辯證思維的先天(伏羲)八卦和開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濫觴的《連山易》。
生于公元前5080年(辛巳)的炎帝神農(nóng),通過對太陽、月亮、北斗、木火水金土五星和二十八宿之運行規(guī)律的長期觀測和科學總結,于公元前5037年(甲子)創(chuàng)制了始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合朔并交冬至的世界最早之“天元甲子歷”(亦即上元太初歷)。生于公元前4666年的黃帝軒轅氏,于公元前4567年(甲寅)在炎帝神農(nóng)《天元甲子歷》的基礎上,調(diào)制了“建寅為正”的“天正甲寅歷”。這就是沿用至今而被民間通稱的“農(nóng)家歷”(也叫黃帝歷)。此外,黃帝軒轅氏還創(chuàng)制了藏于龜腹的《龜藏易》。
由伏羲八卦的陰陽與三索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太極所演化的“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的《連山易》和“萬物莫不歸藏其中”的《歸藏易》以及“言《易》道周晉,無所不備”的《周易》所形成的中國易學,是中華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活水源頭,是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母,是中國和世界最早的思想寶庫和百科全書。它不僅囊括了古代語言文字學、“天人合一”的思辨哲學、天文學和數(shù)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生態(tài)學、醫(yī)藥學等等,它的“天人合一”、剛柔相濟、寬松融合和對立統(tǒng)一的思維哲學,還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民的思維模式和文化心態(tài)。
中國易學使中國古代哲學、數(shù)學和天文歷法最早登上了世界科學的殿堂。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的辯證思維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歷的推算;從八卦陰陽對立轉化及其卦象推算而產(chǎn)生的十進位制和二進制算術,都是中國對世界科學做出的最早、最輝煌的偉大貢獻。特別是二進制算術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于今天發(fā)展計算機技術、保持生態(tài)平衡、建設生態(tài)文明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疑古學派和西方的某些學者,出于對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特別是古代中華歷術的懵然無知,竟然妄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歷法”,頂多只是“術而已”!今天我們編輯《中華古歷淺說》和《中華人文稽考》(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張聞玉先生著述的《西周王年論稿》(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夏商周三代紀年》(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等的相繼出版,不僅以無可爭辯的鐵的史實對懷疑論和無知論的信口雌黃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同時為學界同仁和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中華文明信史,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提供了嚴謹科學的推算手段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蔣南華
2017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