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作為萊布尼茨可能世界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人類被“造出”之后,就一直是人類的家園。
在《萊布尼茨自然哲學文集》中,編譯者共收錄了20篇相關論文和書信:從1671年的《對物理學與物體本性的研究》一直到1715年的《斐拉萊特與阿里斯特的對話》。基于我們對萊布尼茨自然哲學學術背景的上述考察,我們擬結合文本對這本文集的主題內容從八個方面作出扼要的說明。其中,前四個方面旨在從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生成的角度依序考察萊布尼茨對笛卡爾、笛卡爾派、自然主義及野蠻哲學(即泛活力論)和牛頓的批判,后四個方面則旨在從邏輯層面依序考察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的宏觀結構、動力學思想、物質觀與有形實體學說及其歷史影響和理論得失等。
自然,作為萊布尼茨可能世界中最好世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人類被“造出”之后,就一直是人類的唯一家園。因此之故,觀察自然和反思自然就成了人類的一種天然的習性。正因為如此,當原始人類從直立人進化到智人階段開始萌生了宗教意識后所形成的第一種宗教形態(tài)便是自然崇拜和自然宗教。古代印度宗教神話中的“蘇利耶”崇拜、古代埃及宗教神話中的“瑞”崇拜以及希臘宗教神話中的“蓋亞”崇拜等,無一不是自然崇拜。人類的自然崇拜之所以最初采取“宗教神話”的形式不是偶然的,而是同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相一致和相適應的。原始神話是在人類雖然業(yè)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卻尚缺乏高度抽象的理論思辨能力的情況下產(chǎn)生出來的,是人類盡力把握世界及其規(guī)律的最初嘗試,是人類盡力嘗試建立人與異己自然的和諧的最初的努力之一”。①但后來,隨著哲學這一全新思維方式的出現(xiàn),自然哲學便應運而生了。這是人類自然認識史上的一次根本性的轉變!八枷氩粌H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也發(fā)生了決定性的轉變。荷馬的世界是由緊密相接、堆集成一個聯(lián)動裝置的微粒組成的,而哲學家們的“新世界,則是由相對獨立的實體單位構成。”
一如自然宗教構成人類宗教的原始形態(tài),自然哲學也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原始形態(tài)。就西方哲學而言,它的最初形態(tài)即是自然哲學,亦即伊奧尼亞派的自然哲學。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伊奧尼亞派(米利都派)的創(chuàng)始人泰勒斯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原”或“始基”的觀點,其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的主要著作即取名為《論自然》;而伊奧尼亞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在其《論自然》一書中則提出了“火是萬物的本原或始基”的觀點。事實上,自然哲學不僅構成了西方哲學的最初形態(tài),而且還始終是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每個時代都有其自然哲學思想,也都有其自然哲學家。例如,在古代希臘羅馬,除伊奧尼亞派外,畢達哥拉斯派、原子論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派、斯多葛派和新柏拉圖主義也都有自己的自然哲學。在中世紀,有奧古斯丁、大阿爾伯特、托馬斯·阿奎那和羅吉爾·培根等哲學一神學家的自然哲學。
對物理學與物體本性的研究
從位置哲學到心靈哲學——致安東尼·阿爾諾
論達到對物體真正分析和自然事物原因的方法
論兩個自然主義者派別
論物體的本性與運動規(guī)律
論自然科學原理
簡論笛卡爾等關于一條自然規(guī)律的重大錯誤
發(fā)現(xiàn)整個自然驚人奧秘的樣本
論一項對藉考察上帝智慧來解釋自然規(guī)律有用的普遍原則
行星理論——摘自致惠更斯的一封信
《動力學:論力與有形自然規(guī)律》序
對笛卡爾《原理》核心部分的批判性思考
論物質的無限可分性與運動的相對性——致惠更斯
動力學樣本
物質與無窮的本性——致約翰·伯努利
論自然本身,或論受造物的內在的力與活動——旨在證實和解說作者的“動力學”
論原初的力和派生的力與簡單實體和有形實體——致德·沃爾達
論物體和力——反對笛卡爾派
反對野蠻的物理學
斐拉萊特與阿里斯特的對話
索引
譯者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