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的11種可能:中國法學名家對話錄》是由陳柏峰、尤陳俊、侯猛等人組織的“社科法學連線”的“對話”系列活動的文字結集;顒铀埖降膶υ捜酥饕菑氖驴鐚W科研究的法律學者,包括蘇力、馮象、梁治平等,以及其他人類學者、法理學者和部門法學者等,共計11場對話,外加3場年輕學者參與的學術前沿討論。
《法學的11種可能:中國法學名家對話錄》通過對話,讀者可以了解受訪學者各自的學術經歷、學科的發(fā)展過程和法律社會科學的研究前景,目的是給有學術興趣的同學提供指引,并為中國法學研究留下歷史印跡。
2013年12月,我們幾個年輕學者商議成立“社科法學連線”。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組織“對話”系列活動。通過對話了解學者的學術經歷、學科的發(fā)展歷程和跨學科法律研究的前景,從而給對跨學科法律研究感興趣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的學生們)提供指引,并為記錄中國法學留下歷史印跡。
從2013年12月22日組織第一次對話開始,到2018年7月1日最后一次對話結束,這項活動前后持續(xù)近五年。我們集中對話了11位學者。他們各自的學術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跨學科法律研究的不同旨趣。
蘇力的研究極具爭議性,并大大開拓了中國法學的話語空間。他的研究從早期集中于法律社會學,再到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現(xiàn)在則側重于法律、歷史與人文的研究,反映出他在學術上不斷自我挑戰(zhàn),始終追問“什么是你的貢獻”。
梁治平一直倡導法律的文化解釋,這不僅打破了法律史原有的研究范式,而且其學術影響也溢出了法學界。他是在倡導文化自覺的立場上研究中國法律史,亦即通過反思歷史來認識我們自己,也因此使得研究有了“歷時性”的學術深度。
朱曉陽是一位人類學者,他的《小村故事》系列著作是國內公認的法律人類學代表性作品。法律人類學強調長期進行田野調查、參與觀察和深刻描述,完全不同于對法律的規(guī)范研究,甚至會對在地生活予以同情式理解,從而對法治的宏大敘事保持了警惕和懷疑。
白建軍的學科專業(yè)為刑法學,也是國內做法律實證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之一。他長期專注于發(fā)現(xiàn)事實的真相,強調“我發(fā)現(xiàn)”而非“我認為”、假設驗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成為他基本的分析工具。也因此,他實際上大大拓展了國內學術界法律定量研究的傳統(tǒng)。
朱景文的研究橫跨法律社會學和比較法學,并將這兩個領域加以融合,形成比較法社會學的研究特色。他關注法律全球化,但更為注重解釋中國問題。最近十多年來,他牽頭組織撰寫中國法律發(fā)展報告系列,建立了對中國法治進行量化評估的指標體系。
劉思達在國內法學院就讀本科,后來在美國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他主要研究職業(yè)社會學和法律社會學,尤其集中于對中國律師制度的經驗研究。以他的經歷來談社科法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再合適不過。
陳瑞華的學科專業(yè)為刑事訴訟法學,同時專注于對中國司法制度的研究。他反對所謂的對策法學,注重從經驗到理論的分析,欣賞從經驗到理論的“驚險一躍”,注重概念的提煉和解釋力。這也就是他所倡導的法學研究的“第三條道路”。
王亞新的學科專業(yè)為民事訴訟法學,也是最早在法院進行法律實證研究的中國學者之一。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民事訴訟實踐的極大豐富,他的研究又轉向法律解釋學。他是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同時在上述兩個領域皆很有建樹的學者。
陳柏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尤陳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侯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對話者簡介
序
對話蘇力:什么是你的貢獻
對話梁治平:法律文化論再審視
對話朱曉陽:法學遇上人類學
對話白建軍:在乎真相的法律實證
對話朱景文:法社會學和比較法的研究交融
對話劉思達:社科法學的國際視野與本土經驗
對話陳瑞華:法學研究的第三條道路
對話王亞新:程序法視野的法律實證
對話吳漢東:在知識產權與法學教育之間
對話張志銘:法學研究中的“規(guī)范”
對話季衛(wèi)東:法學家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附錄
社科法學與政法傳統(tǒng)
法社會學與法經濟學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