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科學學習:第十二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論文集
定 價:158 元
當前圖書已被 19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高宏斌 李秀菊 曹金 著
- 出版時間:2020/9/1
- ISBN:9787520171175
- 出 版 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N282-53
- 頁碼:468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小16開
科技場館和學校是培養(yǎng)青少年科學素質的主要陣地,肩負著推動教育改革、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重要責任。如何充分調(diào)動科技場館和學校的優(yōu)勢資源、有效促進科技場館與學校之間的深度融合,是館校結合科學教育工作的核心議題。“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自2009年舉辦以來,已經(jīng)成功舉辦十一屆,中國科普研究所一直在促進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和培養(yǎng)上進行著積極的探索,力求社會化科普教育和正規(guī)化課堂教育能夠齊頭并進。 《無處不在的科學學習——第十二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論文集》依托于第十二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從投稿論文中評審出入選論壇論文集的文章,并整理編輯成此本論文集。圍繞“新形勢下館校結合科學教育:無處不在的科學學習”主題,論文集主要包括五個議題的論文,分別為:
1.科技場館與學校合作的國際現(xiàn)狀,主要研究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科技場館與學校合作的政策、具體做法;
2.科技場館與學校合作的新思路與新模式,主要研究不同條件,不同情境下,科技場館與大學、中小學合作的新路徑和新模式;
3.科學教育評測的內(nèi)容與方法,主要研究校外環(huán)境下科學學習評價的方法與結果;
4.校外科學教育環(huán)境下科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5.科普研學與青少年科學學習。
論文作者多為全國各科技館的科技輔導員以及部門主管、中小學科學教師、科研機構(大學、研究所等)中研究科學教育的研究人員和在讀學生,論壇及此書搭建了一個很好的館校結合科學教育交流平臺。論文集旨在為科學教育界人士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書中論文有實踐性的案例分析,有研究性的理論探索,有綜合性的未來展望,多角度碰撞出有關館校結合科學教育的思維火花。本書從科學學習中的館校結合入手,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提供有效的青少年科學學習經(jīng)驗,促進新形勢下科學教育的發(fā)展,對我國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有著積極的作用。
高宏斌,博士,研究員,現(xiàn)任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論研究室主任,北京市科委科普專家?guī)烊霂鞂<摇V饕芯糠较驗榭破栈A理論研究、公民科學素質研究、科學教育研究、基層科普研究、科普創(chuàng)作研究、科普人才研究。從事科普研究工作以來以第一作者或者獨立作者身份發(fā)表研究論文40余篇,參與出版著作30余部。 ? ? ? ? ? ? ? ? ? ? ? ? ? ? ?
李秀菊,博士,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學教育相關研究工作,特別關注校外科學教育領域,主持中國科協(xié)調(diào)查類課題、中國科協(xié)普及部委托課題等多項課題。在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青少年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測評、科學競賽評估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李秀菊博士2016.12-2017.3曾在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數(shù)學與科學教育系做訪問學者。公開發(fā)表中英文學術論文近40篇,出版《中國科學教育發(fā)展報告2015》、《青少年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等多部著作。獲“第三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
曹金,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論研究室研究實習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普基礎理論研究、科學教育研究、大數(shù)據(jù)科普研究等。從事工作以來發(fā)表科普、科學教育領域論文2篇,新聞報道3篇。
科技場館的特殊學生科學教育國際現(xiàn)狀研究 顧怡雯 張佳怡 鮑賢清
館校深度合作模式探索
——基于美國博物館學校的經(jīng)驗 潘悅 鮑賢清
美日博物館教育職能發(fā)展比較研究 徐虹王禹 盧學揚 劉家武
北京科學中心館校合作的實踐初探與思考 趙冉
場館科學教育項目校本化實施初探
——以“照片墻上的秘密”為例 魯文文 田超然 周佳佳
基于科技館資源開發(fā)小學科學系列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李志忠 張志堅 張磊 辛尤隆
寫給初中生場館探究的《科普場館中的生物學》設計與思考 陳宏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探索“三基一本”館校活動研發(fā)思路 戴聰聰
科技館“館校結合”項目的開發(fā)與實踐——基于展項的科學課程設計 傅麗
以“問題”為導向,基于展品的探究式學習
——廈門科技館“問問大海”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洪施懿
“科普資源”開發(fā)下科技館與高校合作的新思路
——淺析日韓科技場館的案例研究與實踐 周文婷
抓住政策利好,讓創(chuàng)新型職業(yè)體驗扎根學校勞動教育 郭晶 馮軍 馮藹昕
“草船借箭”情景式小型展覽的設計開發(fā)
——探索科學與語文相結合的進校園活動新形式 張志堅 左超 秦媛媛 葉肖娜 李志忠
淺談植物園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實踐與探索
——以“實驗小學走進植物園”科學教育項目為例 莊曉琳
以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為例
——淺析吉林省科技館“5E”學生實踐評價體系 馬曉健 閆俊
UbD理論指導下的場館科學教育活動評測 范振翔
基于館校合作的科學素養(yǎng)測評試題命制研究 張海艷 向炯 崔鴻
由廣西中小學教師科學營活動對科技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 李丹
科學傳播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之探索 趙書棟
校外科學教育逐漸興起背景下的科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初探 李昱 宋瑞雪 吳蘭 崔鴻
利用“反思實踐”重塑博物館教師專業(yè)學習
——“RoP項目”分析與啟示 梁雨
科技場館科技輔導員能力要素框架淺析
——以北京科學中心科技輔導員的培養(yǎng)實踐為例 苗秀杰
淺談科普視角下人才專業(yè)多元化
——以廈門科技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例 夏楠
北京市科技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趙茜
淺析校外科學教育環(huán)境下科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以重慶科技館為例 肖瑤 陳香樺
UBC科學教師培訓課程對我國科技輔導員培訓的啟示 王加希
淺談科技館科普旅游產(chǎn)品的開發(fā)
——以科技研學旅行項目為例 葉洋濱 葉影
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技館科普教育活動實踐探索與思考 常佳
“科普研學”,青少年科學學習的行走課堂
——以山西科技館“參觀科技展覽有獎征文暨科技夏令營”活動 程文娟
搭建多方位平臺進行科普研學
——以廈門科技館“蘇頌的超級天文臺”研學活動為例 朱朝冰
科普研學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
——以吉林省科技館“走近伯努利”為 例閆俊 馬曉健
科技類博物館在線游戲的國際比較
——以中、美、英四大科技類博物館為例 曾琦 李娜 劉晶 李娟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學科融合式科普教育實踐探索 黃麗琴
基于場館資源的研學旅行項目設計研究 吳倩
基于青少年及各類年齡團體的研學活動開發(fā)與思索
——以“小小工匠”系列課程為例 金子龍
科技館背景下的研學課程設計
——以溫州科技館“開心農(nóng)場”為例 張自悅
基于PBL教學法的科學史館本課程體系設計
——以湖北省科技新館“飛向太空”展區(qū)課程體系建設為例 常鴻茹 葉佳慧 李娜 張秀紅
高中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探析 丁亮
將“科學概念”融入科普研學活動設計
——以廈門科技館主題研學路線開發(fā)為例 黃玉環(huán)
利用DBL理念促進青少年科學學習
——以“鳥偵探”教育項目為例 羅新鋒 溫紫荊
基于HPS的科技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以“單擺與擺鐘”課程為例 孟佳豪 郝琨 沈城偉 柳絮飛
科技館開展青少年前沿科技體驗活動的探索
——以北京科學中心的展教實踐為例 孫小莉 何素興 吳媛 苗秀杰
基于科技館實驗室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以湖北省科技館技術解碼實驗室為例 溫馨揚 樊冰 崔鴻
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場館教育活動設計
——以“形形色色之動物皮毛”活動為例 葉尚挹 馮文欣
研荊楚·傳文化·育素養(yǎng)
——研學系列課程之“科技瑰寶:可觸摸的歷史” 趙應芳 曾琦 崔鴻
基于角色扮演的科技館情境學習案例設計與開發(fā)
——考古小分隊之探秘人類進化 白思凝
基于腦科學的科普研學課程開發(fā)初探
——以武漢植物園“梅園之旅”課程為例 鄧子序 曾瑾 付莉 方喜緣 崔鴻
基于PBL理論的科技類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以“技術與生活”主題研學活動為例 郭子葳 王子媛 崔鴻
基于場館資源的STSE主題式學習活動設計
——以“長江生態(tài)修復”主題活動為例 王雅文 劉晶 刁姝月 向炯 張秀紅
論深度研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以西北聯(lián)合大學研學旅行為例 董鑫 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