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憶汪老》是一本汪曾祺故鄉(xiāng)小說、散文豹導(dǎo)讀圖譜,內(nèi)容主要是汪曾祺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小說、散文中涉及的故鄉(xiāng)的人事,作者姚維儒以鄰里的身份進行解讀和鉤沉。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高郵人,又成長在汪曾祺曾生活過的東大街上,姚維儒保存了較為清晰的高郵風(fēng)貌、人物和街景,因此他看汪曾祺寫高郵的作品,要比別人多一份別樣之情,也更為親切。
高郵姚維儒先生說他寫了一冊有關(guān)汪曾祺的書,內(nèi)容主要是汪曾祺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小說、散文中涉及的故鄉(xiāng)的人事,他以鄰里的身份進行解讀和鉤沉,這倒是一件有趣的事。
高郵真是一個奇特的地方。以家鄉(xiāng)的名義打汪曾祺牌,當然是明智之舉,先有汪曾祺故居,再有汪曾祺紀念館,之后是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汪曾祺逝世十周年、二十周年,汪曾祺誕辰九十周年……等等,為紀念汪曾祺誕辰一百周年,高郵市政府近又擴建汪曾祺故居,估計明年即將有一座嶄新的故居立于高郵的東大街上。
在汪曾祺研究方面,高郵更是人才眾多,前有陸建華、王干、朱延慶、陳其昌等諸位先生,近又有一大批汪的研究者,特別是年輕的研究者脫穎而出,建了許多個汪迷群。在高郵“汪迷部落”,每天都有新文章,空前火爆,以至引來了高郵之外的包括北京的一幫汪迷、汪粉和汪研專家們。眼前的這位姚維儒先生,雖年近古稀,可充滿活力,儼然又是一位汪曾祺研究的“新秀”。說起汪先生,他有說不完的話題,又有無窮的興致。研究汪曾祺,姚先生真的是占盡天時地利。他土生土長在高郵,又是在東大街上,生于1950年,雖說比汪先生晚生了三十年,但那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慢,舊的時代的基本面貌大致差不離,故此姚先生能夠保存較為清晰的高郵風(fēng)貌、人物和街景,因此他看汪先生寫高郵的作品,要比別人能夠多一份別樣之情,也更為親切,感覺也更加強烈。
姚先生此集收文均涉及汪先生寫過的人事、風(fēng)土和故事。我認真拜讀了其中的若干篇什,使我對過去讀過的汪先生小說、散文中的故事、故人、故物,又多了許多新的認識。它其實是一本汪曾祺故鄉(xiāng)小說、散文的導(dǎo)讀圖譜,能使你加深對汪先生作品的閱讀理解:《尋訪庵趙莊》《陰城》《半邊橋巷墨香濃》《水做的高郵》《天王寺的變遷》《煉陽觀與煉陽巷》《高雪——姑母的繼母》《汪曾祺與汪曾祥》《汪曾祺姊妹弟兄知多少》《汪氏三代與鐵橋》《汪曾祺的江陰情愫》……這些文字讀后,你再去重新閱讀汪曾祺的那些美文,就會有別一種的親切和理解,你也會忽然開朗,覺得汪曾祺這些作品中的文字,似乎好理解了些,因為你的心中多了一個定位,對汪先生筆下的那些人物、那些地名、那些風(fēng)物……不再那么陌生,也不再那么遙遠。這時你對汪老頭的文字,會多出一種更為親切的感覺,那些人、地和物,仿佛已和你很是親近了,你會掃除閱讀中不必要的障礙,更用心于汪先生為你營造出的那一種別樣的氣氛和韻味了。
比如有關(guān)天王寺,維儒先生這樣介紹:“汪曾祺的家距離天王寺不遠,出竺家巷到臭河邊,向西就能看到天王寺。他每天去第五小學(xué)上學(xué)也途經(jīng)這里,所以對天王寺及其關(guān)聯(lián)的事熟爛于心。汪曾祺在《我的父親》《我的家鄉(xiāng)》《陳小手》等多篇文章中都提及了天王寺。”
比如他對臭河邊的考證:臭水河,是城北一帶居民的主要生活水源,吃水、洗菜、洗衣服全靠它。明明是清澈的活水,為什么叫臭水河呢?無從考證,據(jù)說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到道陽觀造訪呂洞賓時曾在此洗過爛腳,把河水洗臭了,臭河邊因此而得名。
這些都為閱讀汪曾祺有關(guān)故鄉(xiāng)的作品,拓寬了文學(xué)視野。維儒先生寫作這本書的初心也在此。他在給我的短信中說:“我是想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狀況,讓東大街的市井風(fēng)情得以延伸。雖說幾十年來許多事物已物是人非,然東大街還基本保持著原貌,汪老筆下的人、事、物還活生生地存在著。我所寫的這些文字,就是想讓喜歡汪曾祺的讀者,在追尋他的路上,多一點引導(dǎo)和啟發(fā)!
維儒先生的這番話,誠者,斯言。作為一個資深“汪迷”,我在閱讀這本書時,也仍然會有不時的驚喜,也多有收獲。這些,我們都得感謝這位有心人。
姚維儒,民俗文化工作者,先后撰寫了500篇、近70萬字的文學(xué)作品和科普文章,有多篇文章在報紙雜志發(fā)表、數(shù)已出版《寄身在市井》(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和《暮色當歌》(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兩本文學(xué)專著。
故事
汪曾祺逸事
汪曾祺二三事
汪曾祺的房屋夢
尋訪庵趙莊
汪曾祺的江陰情愫
汪曾祺與岳陽樓
陰城
半邊橋巷墨香濃
水做的高郵——讀汪曾祺《我的家鄉(xiāng)》有感
讀汪曾祺《我的初中》的聯(lián)想
又到初冬腌菜時
馬年閑話“馬家菜”
糜飯餅子論對賣
天王寺的變遷
煉陽觀與煉陽巷
叉魚
住宿
絞臉
孩提時代夏天的消暑記憶
澡堂子
遠去的撥浪鼓聲
五小原址考證趣談
汪曾祺筆下的“吃早茶”
汪曾祺小時上學(xué)路上的橋
深圳衛(wèi)視拍攝汪曾祺專題片紀實
……
故人
故物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