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歷史終結論、共產(chǎn)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甚囂塵上。法國解構主義者德里達慨然呼吁“未來不能沒有馬克思”,從解構主義的立場出發(fā)為馬克思主義做了有力的辯護,對當代資本主義及其世界霸權做出尖銳批判。然而,解構主義何以“向馬克思致敬”?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何以可能?如何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學界和國內研究中仍是值得繼續(xù)探討的重要問題。
《未來不能沒有馬克思: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著意于從解構主義的時代背景、思想淵源和理論邏輯出發(fā),揭示解構主義走近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因、理論路徑和現(xiàn)實指向,在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資本主義歷史和現(xiàn)實批判三重維度上評價解構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契合與悖謬。雖然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倡揚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卻也消解了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唯物史觀的科學真理和實踐效力。當今,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不僅要在思想上繼承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更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武曉超,河北邢臺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講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國家公派留學基金資助比利時魯汶大學(KUL)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2009—2010年度)。主持“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研究”“關于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研究”等課題,發(fā)表《解構與馬克思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起點》《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論析》等多篇文章。
導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德里達解構主義哲學的理論淵源
第一節(jié) 胡塞爾現(xiàn)象學
第二節(jié) 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
一、“解構”概念的海德格爾來源
二、延異與“本體論的差異”
三、對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批判和發(fā)展
第三節(jié) 解構主義與結構主義運動
一、結構主義語言學
二、結構主義運動
三、解構主義與結構主義
第二章 延異與異化
第一節(jié) 黑格爾與“異化一揚棄”辯證法
一、同一與差異
二、異化與揚棄
第二節(jié) 馬克思異化思想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
一、人的類本質及其異化
二、共產(chǎn)主義是異化的揚棄和人的類本質的復歸
三、對黑格爾辯證法和古典哲學的批判
第三節(jié) 德里達的“延異”思想及其對“揚棄”辯證法的解構
一、德里達的“延異”思想
二、延異對“揚棄”辯證法的解構
三、馬克思和德里達對黑格爾辯證法批判的比較
第三章 蹤跡和實踐
第一節(jié) “蹤跡”及其對形而上學的解構
一、蹤跡對索緒爾“符號”的解構
二、“蹤跡”對胡塞爾“現(xiàn)在”的解構
三、“蹤跡”對在場形而上學的解構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實踐”對形而上學的批判
一、《神圣家族》與形而上學批判
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實踐唯物主義
第三節(jié) 形而上學批判與哲學的革命變革
一、德里達的哲學形態(tài)
二、德里達與馬克思哲學的關系
三、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
第四章 解構主義的歷史觀和唯物史觀
第一節(jié) 唯物史觀的形成和內容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批判
二、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jié) 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歷史觀
一、“歷史性”的形而上學批判
二、解構主義的歷史觀
三、正義的未來與彌賽亞性
第三節(jié) 《馬克思的幽靈》中的歷史觀批判
一、福山與“歷史終結論”
二、解構“歷史終結論”
三、解構主義的歷史觀和彌賽亞性的未來
參考書目
一、原著
二、參考著作
三、參考論文
四、外文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