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歌為活態(tài)文獻,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的和價值,是本論文集的共同主題。 本論文集收錄了《四川民歌采風錄》的《緒論》。該《緒論》共八個專題,是作者十三年來在采風、整理過程中的學術心得。 其次,本論文集收錄了四位年輕學者的論文。這些文章有很強的原創(chuàng)性和學術性,是四川省民歌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邛崍《竹麻號子》研究的賦學意義
民歌:活態(tài)的文獻
藏羌征戰(zhàn)歌、鎧甲舞的歷史與田野考察——兼及周人“前歌后舞”與《國殤》的儀式背景
民歌傳播史上的“刪詩”與“摘唱”——以四川民歌《逍遙記》為例
從民歌的賦體因素看誦、賦關系的構建——再析“不歌而誦謂之賦”
民歌聲詞關系與詞牌、曲牌的產生——以四川民歌《月兒落西下》為例
四川自然地理與四川特色民歌——四川民歌的地域性與多樣性之一
四川少數(shù)民族與四川民歌——四川民歌的地域性與多樣性之二
移民文化與四川民歌——四川民歌的地域性與多樣性之三
歌以志哀,辭以載和——巴蜀喪葬歌謠的文化及社會根源
四川薅草鑼鼓研究——以屏山縣薅草歌為例
民歌《繡荷包》的民俗與文化解讀
區(qū)域音樂視野下的四川羌族民歌——以《羌山采風錄》中的歌曲為例
四川小涼山彝族“列目叢畢”儀式中畢摩經誦研究——以馬邊彝族自治縣儀式為例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