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王羲之書法全集(套裝全4冊)
王羲之(公元三〇三-三六一年)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被奉為“書圣”,他的作品被列為“神品”,歷來為人們所珍藏,并用作臨池范本,從而陶冶、造就出一代代書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人,徙居會稽山陰,官東晉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王會稽”!稌x書》卷八十有傳。 相傳王羲之少時學(xué)衛(wèi)夫人書,后見前代名家書跡,博采眾長,草書師張芝,正書學(xué)鐘繇,遍習蔡邕、梁鵠等書,精研筆勢,損增古法,一變漢魏書風,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 劉宋羊欣贊其書法“古今莫二”。南梁陶弘景稱“逸少學(xué)鐘,勢巧形密,勝于自運”。庾肩吾將其與張芝、鐘繇相比:“功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鐘,功夫過之。”梁武帝蕭衍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碧铺诶钍烂窨釔燮鋾澋溃骸霸敳旃沤瘢芯,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姻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唐代張懷瓘將其行書、草書、章草等列為“神品”,并稱其行書“動合規(guī)儀,調(diào)諧金石,天姿神縱,無以寄詞”;評其草書“損益合宜”“風骨精熟”。東晉庾翼贊其章草“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兄家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弊阋娖湓跁鴫某绺叩匚弧 唐人認為“翰墨之美,多以身后騰聲”;而王羲之書法卻“當時見貴”(見《二王等書錄》)。又據(jù)史料記載:唐天寶十三載(公元七五四年)鑒真曾攜大批法書抵日本,其中重要的王羲之書法由此傳人日本。唐永貞元年(公元八o五年)日人*澄回國帶去多種王羲之墨跡。次年,唐元和元年(公元八O六年)日人空海回國,帶去大批王羲之等書家墨跡。王羲之書法的三次東渡,推動了中國書法大興于日本的平安時代,而*澄、空海之書道完全承襲了王右軍衣鉢,王羲之書法的藝術(shù)成就對海外影響可見一斑。 中國歷來對王羲之書法都極重視。其中對王羲之書法真跡的匯集、整理,主要有四次: 一、劉宋明帝劉或于泰始年間(公元四六五-四七一年)科筒舊秘,并遣使三昊,鳩集散逸,詔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等更加編次,咸以二丈為度。二王縑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卷,并金題玉躞織成帶;又扇書二卷,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并旃檀軸,又紙書戲字一帙十二卷,并書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別有二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并旃檀軸;其新購獲者為六帙一百二十卷。當時距王羲之僅百年左右,所存真跡數(shù)量眾多,恢宏壯觀。 二、梁武帝蕭衍搜訪天下王羲之書法,大有所獲。因為舊裝堅硬,字有損壞,于天監(jiān)中(公元五〇一-五一八年)敕朱異、徐僧權(quán)、唐懷允、姚懷珍、沈熾文析而裝之,更加題檢。其中合王獻之書法共有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并珊瑚軸織成帶、金題玉躞。梁武帝并于大同中(公元五三五-五四五年)敕周興嗣撰《千字文》,使殷鐵石模次王羲之書跡,以賜八王。此盛舉為集王書之始。 三、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于貞觀初年下詔購求王羲之書,貴價酬之,四方妙跡靡不畢至。于貞觀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敕起居郎褚遂良、校書郎王知敬等,于玄武門西長波門外科筒王羲之書,相共參校;令典儀王行真裝之。共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其中真書五十紙,一帙八卷,隨本長短為度;行書二百四十紙,四帙四十卷,四尺為度;草書二千紙,八帙八十卷,以一丈二尺為度,并金縷雜寶裝軸織成帙。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