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工程之一,著力于書寫福建寧德地區(qū)的脫貧攻堅戰(zhàn)。閩東寧德,由于歷史地理海防等原因,一度貧窮落后,是典型的“老少邊島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首先從擺脫貧困入手,提煉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由此奠定了脫貧致富的實踐根基。此后,寧德歷屆黨委、政府秉持總書記的扶貧思路,久久為功,創(chuàng)造了扶貧開發(fā)的“寧德模式”。作者以生動的文筆、感人的故事,呈現(xiàn)了閩東脫貧攻堅戰(zhàn)的輝煌成果。本書文學描繪與采訪札記雙線推進、歷史場景和現(xiàn)實感悟交相輝映,文學性、思想性、史料性兼而有之,是閩東脫貧的忠實記錄,同時對各地扶貧事業(yè)亦有啟迪意義。
接到電話的時候,老人剛剛在飯桌前坐下。
“老爸,你在家嗎?”
“在家,吃飯呢!”
“快別吃了,有大喜事。你等著,我馬上去接你!”
“什么大喜事……”沒等到回答,只聽“咔”的一聲,對方放下了電話。
不一會兒,一陣“噔噔”的摩托車聲傳來,“哧”地停在了“幸福茶館”前。一個戴著藍色頭盔的年輕人單腳點地,沒下車,只是大聲地招呼著茶館主人:“老爸啊,快點出來,咱們走!”
“上哪兒去,這么急?”年逾七旬的老漢走下店門前的臺階,疑惑地看了看滿臉是汗的兒子。
“別問了,先上車,在路上我給你說。抱緊我的腰,走了……”
“噔噔噔……”摩托車載著父子倆躍上了鄉(xiāng)村公路,一溜兒煙地遠去了。
這是2019年8月6日中午,發(fā)生在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xiāng)的一幕。老人名叫王光朝,是下黨鄉(xiāng)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下黨村的普通村民,在路邊開著一間茶館,門前掛著醒目的紅字招牌“幸福茶館”,接他的兒子則在下黨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工作。
鄉(xiāng)里剛剛接到通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他們回信了!壽寧縣委書記湯孔忠正從縣城乘車趕來,向鄉(xiāng)親們轉達這封珍貴的信件,特別要求前不久向總書記寫信匯報的6名人員一定要到場。
王光朝就是寫信人之一。所以,他的兒子第一時間、風馳電掣般地來接父親。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王光朝又驚又喜地說:
“這是真的?總書記那么忙,國內外大事太多了。我們只是想?yún)R報一下情況,讓他高興高興,壓根兒沒想到他會回信啊!”
“當然是真的!縣委書記專門來傳達,鄉(xiāng)里都轟動了,正組織人員歡迎慶賀呢!”
“信上都是怎么說的?你先給我透透……”
“嘿,還沒傳達呢,一會兒就知道了!”
說話間,他們來到了村頭那座古老而典雅的鸞峰橋邊。從四面八方擁來的村民、干部們已經(jīng)把這里圍得滿滿當當,互相詢問著、打聽著,興奮喜悅的神情溢于言表。
“總書記真給咱們鄉(xiāng)寫信了?”
“你看縣里湯書記都來了,那還有假?”
“都是怎么說的?”
“別急呀,書記會傳達的……”
身穿一件白色短袖襯衣、戴著一副近視眼鏡的壽寧縣委書記湯孔忠站在前邊,揮著手,笑意盈盈地說:“大家靜一靜,靜一靜。先坐好了,我再給大家念信!”
“對對,這么重要的喜事,一定要隆重對待!”人們邊說邊走進廊橋里邊,分別坐在幾排木凳上,并且特意將那6位寫信的人員一一請到前排就座……
半個多月前,曾經(jīng)是鄉(xiāng)干部、現(xiàn)已退休的劉明華與下黨鄉(xiāng)的村民王光朝、王光滿等人聚在“幸福茶館”里,喝茶聊天,驀地想到過些天就是7月19日了,這可是下黨人永難忘懷的日子啊!
30年前那段溫暖的往事,如同電影閃回鏡頭似的,又清晰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縣里通知:7月19日,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將帶領地區(qū)18個部門的負責人,來下黨鄉(xiāng)現(xiàn)場辦公。時任鄉(xiāng)黨委書記楊奕周、副書記劉明華等人既高興又犯愁。高興的是,這個大山里的鄉(xiāng)村還從沒有來過這么大的“官”呢!一定會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犯愁的是,他們這里太窮了,太偏僻了!怎么接待呢?
下黨鄉(xiāng),位于壽寧縣西部,山高林密、交通閉塞、田薄地少、貧窮落后,素有壽寧的“西伯利亞”之稱,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xiāng)”。哪“五無”呢?說來猶如天方夜譚:已是20世紀80年代了,這里還“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村民們的生產(chǎn)、生活全靠登高爬山、肩挑背馱,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建鄉(xiāng)以來,縣里領導都還沒來過呢,如今地委習書記說來就要來了,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楊奕周等人研究了一下,決定先把鄉(xiāng)里最寬敞的地方——那座始建于明代的鸞峰橋收拾出來,作為休息、辦公點,并且當天要組織人員挑著涼茶到山上迎接。因為正值炎炎盛夏,又是翻山越嶺,可別讓領導們中暑了。
當時的楊奕周已是中年人,而劉明華還是30出頭的年輕人。他們當天一大早就帶著鐮刀、草帽等物趕到山外了。一是要當好帶路人;二是山路難走,需要不時地砍去攔在路上的灌木雜草。而正當壯年的王光朝、王光滿等村民則熬好了中藥涼茶和綠豆湯,一桶一桶地挑到山路旁等候著。
天上的太陽移到頭頂了,一行人穿過密林草叢,沿著一條小路從山上走下來了。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個子高高的,頭戴著一頂寬檐草帽,脖子上搭著一條黃花毛巾,邊走邊擦著汗。他就是時年36歲的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他身后跟著年過不惑的行署專員陳增光、縣委書記和30多位地區(qū)、縣上的干部。大家都跟習近平同志一樣,戴著草帽、搭著毛巾,有的還拄著一根竹棍,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難怪干部們很少來下黨鄉(xiāng),真是太艱難了!他們一早從寧德乘汽車先到壽寧縣城,再換軍用吉普車一路顛簸來到相鄰的平溪鄉(xiāng)上屏峰村,再往前走就不通車了,只能徒步進去。15里路整整走了2個多小時,習近平同志一行人才走進下黨鄉(xiāng)。
“地府來了!咱們的地府來了!”
“真的呀!快去看看……”
當時,這里的村民管地委書記叫“地府”。說起來也差不多,地委行署一級,不就是相當于古代的“州府”嘛!
這一次行程,習近平同志后來回憶道:“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下黨,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地方!
而對于下黨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來說,這更是異常難忘的一天!
這次下黨之行所看到的困難景況,給習近平同志和地直干部們極大震動,他們當場決定翻箱倒柜、千方百計地籌措資金,解決燃眉之急。繼而,習近平同志又在幾年間先后兩次來到下黨鄉(xiāng),具體幫助鄉(xiāng)親們解放思想、擺脫貧困,書寫了一段“習書記九到壽寧三進下黨”的佳話……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整整30個春夏秋冬過去了,這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黨鄉(xiāng)的干部群眾牢牢記住習近平同志的囑托,齊心協(xié)力,團結拼搏,以“弱鳥先飛”的志氣,以“滴水穿石”的韌勁,在絕壁上修路,在大山中前行,經(jīng)營茶園、果園,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產(chǎn)業(yè)和鄉(xiāng)村旅游業(yè),這里已經(jīng)舊貌換新顏了。2018年,下黨鄉(xiāng)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300元,鄉(xiāng)里所有貧困戶全部實現(xiàn)了脫貧。
吃水不忘挖井人。
年輕的女支書鄭月娥熱情接待,不愧是漁民的女兒,性情真誠而爽快,見我對她的名字發(fā)生了興趣,笑著說:“這名字耳熟是吧,只跟香港特首差一個‘林’字!
“好,人也一樣秀外慧中、精明強干!”我真誠地表示道。
她帶著我們邊參觀邊介紹,從連家船民的過去到滄桑巨變的今天,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特別提到了半年前,老撾國家主席本揚前來考察的情景,欣慰而自豪。
我連連點頭,敬佩有加。
在村委會里,我提出找一位經(jīng)歷豐富的村民采訪一下。她表示沒問題,正好有人來村委辦事。鄭支書叫住他來跟我們座談。他就是前面提到的江成財,50多歲年紀,肩寬體壯,言談舉止有禮貌,要不是臉龐黑黝黝的,真看不出是當年的船民。
鄭月娥說:“江叔是下岐村的‘名人’,拍過電視,上過報紙,那年習近平書記來下岐村看望時,就到他家里去過!
“是嗎,那好好跟我們講一講連家船的故事吧!”
江成財會說閩東味的普通話,說明他的人生與那些老船民完全不一樣了。一席暢談,他帶領我們走進了往昔歲月——
“我兄妹四人,從小就住在一條破船上,那個船縫很寬,冬天冷風刀子似的,一條被子你拖我拖,很快就拖爛了。我是老大,要傳宗接代嘛,父母害怕窮找不上媳婦,八九歲就給我定了親,需要360元彩禮錢。第一筆先交了20元,直到女方17歲了,我19歲就結了婚,還差120元哩!那時就是靠在灘涂上討小海,日子沒法提了。
“當初政府安排我們上岸,國家補貼,分給我一套房子,有60多個平方米。我和老婆有3個小孩,還有老父親在一起住,比在船上寬敞多了,開始住不慣,也不知能干些什么。那年習總書記來我們村了……”
“當時還不是總書記,是我們省的省長,專程來福安檢查連家船民定居情況的!币慌缘泥嵲露鹧a充道。
“對對,習省長走進我家時,我剛從海灘上回來,一身泥巴,就在褲子上擦了擦手。他微笑著跟我握手聊天,囑咐我上岸了,要努力做事情過上好生活。我到今天都牢牢記在心里,先是承包一塊池塘養(yǎng)海蟶子,又去建筑工地打工學技術。后來我聯(lián)絡20多個鄉(xiāng)親成立了一個‘晨暉建筑隊’,我們有力氣不怕苦,干活好,慢慢就發(fā)展起來了。我沒上過學,自從上了岸,孩子們就都有學上了。我兒子上到高中,叫回來幫我做事,看圖紙啊訂合同啊,都是他來辦。兒媳婦也有文化,挺能干的。一家人過得很幸福!我這普通話還是小孫女教的呢!我常對孩子們講:過去在船上那么窮,現(xiàn)在這么好了,天上地下的變化,我們要講出來,要懂得感恩……”
“呵呵,江叔的兒媳婦漂亮又懂事,還當過模特呢!”鄭月娥接著介紹道,“現(xiàn)在下岐村青年人再不會打光棍了,其他村的女孩都搶著嫁過來。1998年時全村1700多口人,現(xiàn)在到了3500多口人,增長的近一半是外來媳婦。這幾年,村里還考出了200多個大學生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