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少有人跡的路,寸草不生。
這條清冷枯寂的路上,利休師走在中間,一前一后走著山上宗二先生與古田織部大人。我堅信,師尊或許是想藉此告訴我些什么。
宗二先生與織部大人,在被賜死的那一刻,或許也跟利休師一樣,忽然間徹悟了作為茶人的某些稟賦,于是只默默地點著自己的茶,而不愿再作無謂的逃離。
那卻是我本覺坊不曾踏足的世界……
《千利休:本覺坊遺文》,是日本文學家井上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說取材日本戰(zhàn)國時代末期著名的事件:一代茶圣千利休被豐臣秀吉賜死。
作為豐臣秀吉的茶頭,千利休的被賜死一直可算是一個謎。利休究竟如何惹惱了秀吉,竟被長久以來一直侍奉的人下令切腹,數(shù)百年來一直是史家和歷史愛好者探討的課題,也是小說家發(fā)揮的陣地。大多數(shù)小說家都從歷史背景,人際關系,陰謀與陽謀等各個方面,去解釋利休切腹事件。
本書以利休的一個并不出名的弟子本覺坊的記錄為線索,通過本覺坊與東陽坊,與古田織部,與織田有樂等茶人,圍繞先師利休之死,圍繞茶道的對話,去試圖理解利休的茶道以及利休生命最后時刻的心境。最終通過本覺坊的夢境,理解了師父利休一生于茶道的追求,理解了師父寂茶的真諦。利休通過秀吉的賜死,得以于浮華中解脫,真正完成了自身的“寂茶”之道。
日本文學中從來不乏對生死這等人生大命題的探討,而本書中的利休,并非以茶道參透生死,而是以生死參透茶道,從而令自己畢生追求的“寂茶”得以真正完成。
譯后記
本書文字很薄,然內容很厚。
歷史小說大都是沉重的,作為獲得了日本文學大獎的嚴肅文學作品,作為井上靖晚年精雕細琢的佳作之一,本書尤其如此。
當故事得以謝幕,心緒得以宣泄,內里的聲音得以表露時,沉重才能最終得以卸下。
卸下后,就是無比的輕盈與自由。
可惜不求甚解者,會把離世當做卸下。于是他的一生都會貫穿各種沉重。
書中沒有戲謔,沒有歡笑,甚至沒有女人,從頭至尾苦苦探索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有一個——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是如何離世的。換言之,利休到底是以怎樣的目的、怎樣的方式、怎樣的時機了卻了他的一生。而其背后那個最重要的理由,則理所當然卻又不足為外人道。
但很顯然,這表面的冰山一角,肯定不是作者想要最終傾訴的東西。
歷史的洪流中,都說人與螻蟻無異,在潮漲潮落中終至消失殆盡,不留絲毫痕跡。主人公們的生生死死,從歷史人物的角度看,是各種因素疊加的偶然;從文學人物的角度看,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而大大小小的各類人物們就在這偶然與必然之間得到了升華。這也是歷史小說的魅力之一。
歷史人物千利休在各種文學作品中,有著他不同的一生。
本書中的千利休,直到文章結尾,我們才似乎看懂了他的一生,似乎明白他之所以決然選擇那樣的離世方式,是因為茶之道必然清冷,是因為他終于知曉寂茶的真諦,是因為他此生無悔再也無所牽掛。他經歷種種,終于達到了無惑的境界。
利休無疑是本書的主角。在利休的影響下,山上宗二與古田織部兩位身份各異的徒弟,在悟道的同時也選擇了跟利休近乎相同的離世方式。他們也是本書的主角。
而身為譯者的我,著眼點在本覺坊上。
書中遺文的記錄者本覺坊,在他的恩師利休離世時,剛好年逾不惑。他沒有選擇跟隨先師的足跡,以茶立身,而是寧愿隱居遁世,一無所得。
其實年紀四十的本覺坊,那時以純然之心,已然立于不惑之境地,因為他已經知道流放途中在船上端坐的利休是已經悟道了的。而正因為他的不惑,他才能隨心所欲地跟悟道的先師利休神交,甚至于每天。
可后來,因俗世上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尚未悟道的,在俗世的叨擾下,他漸漸偏離了不惑的境地,變得越來越迷惑。于是又因為他的有惑,他不再能夠隨時與先師利休神交,以至于再也聽不到利休的聲音。
這個細節(jié),筆者認為尤其重要。
其過程,大抵跟利休在修筑好他的妙喜庵茶室當初,與最終悟道之前的那一段經歷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利休明知寂茶是與世俗背離的茶,是需要一個人堅守的茶,但卻不知不覺為了某些東西放棄了一個人的清修;本覺坊本來是純然不惑的,但因為世俗的介入卻不知不覺產生了某些疑惑而偏離了自己一個人的清修。
他的隱居地——修學院的陋室,就相當于利休的妙喜庵茶室。利休從妙喜庵茶室出發(fā),走在他的茶之道上,途中遇到聚樂府邸這個巨大的艱難險阻,而后經歷種種,最終得以沖破這道艱難險阻,再度走在他自己一個人的茶之道上。
本覺坊最終也得以解惑,重回了不惑的境地。于是他終于又能在夢里與利休相見。
這是一位被忽略的主角,在成就利休形象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書中大大小小的各色人物,大都在中年時期出場,他們其他跟我們實際的人生一樣,即便中年也同樣有著各種疑惑與彷徨。
所謂四十而不惑,是指四十歲時可以不因外物而迷惑。就像本覺坊那樣,能夠自然而然地明白自己應當與利休師訣別,去修學院隱居,過自己該過的生活,而不應當以茶立身,或以茶謀生。
大概中年人大都會有這樣一個階段吧,正所謂看穿與看淡。
然而本覺坊后來卻又迷惑了,而且越來越迷惑,直至年逾古稀之年。
這大概就是人生。在自認為已經不惑的人生階段,不意受了某種影響,于是開始動搖,開始彷徨,開始忘卻自己其實本來是不惑的。于是之后數(shù)載、數(shù)十載仍然糾結著無法釋懷。如若能跟本覺坊一樣回歸純然之境,則可以七十而隨心所欲。如若不能,或許七十也一樣無法隨心所欲。
現(xiàn)世的物質與誘惑太多,因此而本末倒置的人生百態(tài)林林總總,缺了輕盈,少了清寂,沒了自由,或許在利休與本覺坊看來,是何其不幸。物質與誘惑無可指責,本末倒置的態(tài)度與做法,或可商議。
將本書細細讀過,品味過,希望您能懂得該如何不惑。
——歐凌
記于二零二零年初夏
井上靖(1907-1991),日本文壇巨匠,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和詩人。曾任日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日本藝術院會員,日本文化財保護委員會委員,日本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長。
井上靖獲獎眾多,曾榮獲第22屆芥川獎、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日本藝術院獎、每日藝術獎、野間文藝獎、第15屆讀賣文學獎、第1屆日本文學大獎、日本文學大獎、第42屆野間文藝獎、第1屆千葉龜雄獎等。
以日本戰(zhàn)國時代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戰(zhàn)國三部曲”:《風林火山》《戰(zhàn)國城砦群》《戰(zhàn)國無賴》被奉為日本歷史小說的經典,《風林火山》一書,多次被拍成電影電視劇,風靡整個亞洲。
井上靖一生27次訪問中國,曾到新疆、甘肅等地實地考察,對中國的感情深厚。著有以西域為題材的作品《樓蘭》《敦煌》等“西域小說”系列,以及《絲綢之路紀行》《西域紀行》等。
譯者簡介:
歐凌,2000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文學院,同年留學日本A愛媛大學攻讀英日比較文學,2003年獲人文學碩士學位。此后旅居日本,從事教學、研究與翻譯等工作,F(xiàn)有譯作《荊棘王》《功名十字路》《茶與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