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醴泉銘》: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于麟游(今陜西寶雞麟游縣)。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撰作和書寫于唐貞觀六年(632)夏歷四月,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jié)儉精神,介紹了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醴泉的經過,并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享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被歷代書家奉為“歐體”的楷模。
九成宮本為隋代的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提倡節(jié)儉,將九成宮重新修繕,并更名為『九成宮』!壕懦伞灰饧淳胖兀瑯O言其高峻。宮內本來沒有水源,貞觀六年夏天,李世民來九成宮避暑,發(fā)現了泉水。此泉甘甜如美酒,故稱為『醴泉』。醴泉被時人視為上天所賜的吉祥之物,是當朝皇帝美好德行的瑞應。魏征所撰碑文便以醴泉為緣由,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钡馁|樸反奢精神。這在當今中華民族迎接歷史復興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理念,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執(zhí)政智慧值得今人借鑒。
出版說明:
九成宮原稱仁壽宮,建于隋文帝(楊堅)之時。其遺址在今陜西省麟游縣。唐貞觀五年(631)加以擴建,更名“九成宮”。唐太宗李世民在此處避暑之時,涌出一處泉水,故而在貞觀六年(632年)立下此碑。銘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及其雄偉壯觀的宮殿建筑,歌頌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節(jié)儉精神,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本書選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駙馬李祺舊藏拓本,此拓初為明駙馬都尉李祺庋藏,鈐「駙馬都尉隴西李祺印」,故稱之為“李祺本”。清初歸高士奇,為之重裝,碑文首頁左上角鈐「高士奇印」,后歸趙懷玉的味辛齋,見封面方薰題簽「宋搨九成宮醴泉銘味辛齋藏」。又經金紹權的守安堂所藏,鈐有「金紹權章」、「金氏守安堂鑒藏金石圖書記」等若干印,后由張明善(張彥生之子)于滬上舊書店偶得,后獻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今得故宮博物院應允,第一次以全本仿真彩印出版,以饗同好者。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字信本,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并稱“歐虞”,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后人以其書于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因其“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于古人,猶龍蛇戰(zhàn)斗之象,云霧輕籠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而被譽為翰墨之冠。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今河北省巨鹿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青年時投奔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成為重要輔臣,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貞觀十七年(643年)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是《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