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孔子授業(yè)研究旨趣
孔子授業(yè)研究的理由實在不少。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為了“古為今用”,為了建構所謂“儒家社會主義”,為了跟孔子學當“教育家”,為了講孔子,為了成為孔子研究的專家,為了寫博士論文,以及為了拿孔子說事——說這說那。諸如此類理由,能否成立,主要取決于所做的研究,至少是打算要做的研究,其對象是一個同真實情況較為接近的孔子。問題在于誰都知道,時隔兩千多年,要想恢復孔子授業(yè)的原貌,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然而,以《論語》之類較為原始的資料為依據,參照理論研究的規(guī)范,尊重授業(yè)的常識,或多或少剔除后人加于孔子授業(yè)越來越厚的涂抹,拆掉某些在孔子授業(yè)上的包裝,不能說是做不到的事情。誠然,即使剔除了涂抹,拆去了包裝后顯露出來的,仍然未必是事情本來的面目。因為這種事情本身早已褪色,又為厚重的歷史煙塵所埋沒。那么,為什么又去做這種似乎無效的研究呢?
其實,發(fā)生在兩千多年以前的那些事情,如孔子授業(yè)本身,畢竟較為樸素、單純、簡便,也談不上有序。正如程頤所說,“孔子教人常俯就”(程頤: 《入關語錄》)。這不見得有什么可看之處;然而,正由于它較為樸素、單純、簡便,不成系統(tǒng),它或許更加接近授業(yè)原本的性質,即教弟子學,為行而學,因學而教,旨在
使人為善,說其“教學做合一”也不為過。何況爾后越來越高級、越來越復雜的教育體系、授業(yè)制度,正是從這種單純的授業(yè)格局中轉化而來。它作為中國授業(yè)文化的源頭,便可資同中國后來的教育比較,亦可從授業(yè)文化源頭上同西方授業(yè)文化源頭比較。所以,如今試圖了解孔子授業(yè)的真相,其實也還是拿它說事,說教育歷史的辯證法,說史德,說研究歷史的態(tài)度與方法。
本人原非以教育歷史研究為專業(yè),只是一向以歷史的邏輯的分析為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這才有興趣參與孔子授業(yè)研究。
那么,有什么依據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孔子授業(yè)的可能性呢?
1. 《論語》作為授業(yè)當事人與見證人的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的記載,雖不可盡信,但總比真假難辨的第二手材料較為可信。其中既有不少授業(yè)細節(jié)的記載,還有一些概括性的表述。如“子以四教”“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2. 孟子與荀子雖比孔子晚很多年,《孟子》《荀子》中同授業(yè)相關的記載,雖有別于孔子授業(yè),但相對于“學”(名詞,即授業(yè)實體)出現以后的情況,又與孔子授業(yè)處于同一背景之下,可增進對先秦“非制度化教育”的理解。
3. 雖不可能了解《論語》記載以外孔子授業(yè)的細節(jié),卻可以從中國古今授業(yè)文化、中外授業(yè)文化的比較中,確定孔子授業(yè)的方位與大格局。例如,它是有別于以學生集體為對象的個別授業(yè),有別于以學籍制度、課程制度、學年學期制度為背景的授業(yè),有別于以教科書為本位的授業(yè),有別于蘇格拉底“產婆術”的對話方式,也有別于一般學有常師的授業(yè)。
話雖如此,要把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研究成果,還取決于把有關這種研究的觀點轉化為研究的方法。這就生發(fā)出孔子授業(yè)研究的價值取向問題。
本人的價值選擇為:
1. 以孔子授業(yè)行為為主題,而不是以所謂“孔子教育思想”為研究對象,以避免從孔子的一般價值觀念中推導或演繹孔子的授業(yè),避免把孔子的一言一行不加分析地當作其授業(yè)活動本身或授業(yè)的“原理”“原則”。
2. 關于《論語》素材的運用:
(1) 尊重夫子自道和其弟子、再傳弟子有關孔子授業(yè)的概括性的表述。
(2) 盡可能把相關材料全面展開,互相參證,互相補充。
(3) 凡是可以得出數據的材料,以數據說明問題。
(4) 除了充分運用其中的相關材料以外,還關注其中未給后人某種論斷提供佐證的情況(批判性反證)。
3. 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更在于把澄清事實本身,作為“古為今用”最為可靠的價值選擇。既不“畏圣人之言”,更不存“侮圣人之言”的動機。重在求索,而不以得出“完善的研究成果”,或為孔子建構什么體系為價值追求,以免弄巧成拙。
關于孔子授業(yè),本人陸續(xù)發(fā)表了二十余篇文章,作為這種研究取向的驗證和進一步研究教育基礎理論的一種準備。
陳桂生
2011年10月1日
目錄
序 孔子授業(yè)研究旨趣/1
內篇
第一章 君子之教[上] / 3
一、何謂君子[4]——二、君子與小人之別[5]——三、君子真?zhèn)沃妫?]——四、君子學說的性質[9]——五、今古勢易話倫理之教[10]
第二章 君子之教[下] / 14
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4]——二、“四教”的倫理價值[25]——三、君子之規(guī)[28]——四、致君子“三理”[29]——五、今古勢易話倫理之教[32]
第三章 以禮樂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君子儒”之教 / 34
一、“六藝”傳說[35]——二、《論語》中的詩、書、禮、樂信息[38]——三、傳說中的孔門禮教數例[57]
第四章 學之價值判斷——學程型授業(yè)的立論依據/ 66
一、學為修身之本[66]——二、學無常師[73]
第五章 師—弟子問對[上]——孔門所授之業(yè) / 82
一、弟子為求學而發(fā)問[82]——二、夫子施教中提問[98]——三、學程型授業(yè)的本色[100]
第六章 師—弟子問對[下]——學程型授業(yè)對話過程先例/ 101
一、發(fā)問主體[102]——二、孔子審題、辨惑與專對[103]——三、弟子認同、重問、追問與反問[107]——四、夫子評答[113]——五、孔子告白與提問[115]
第七章 因材施教——學程型授業(yè)的先例/ 119
一、例證[119]——二、“人材”觀念[120]——三、因“由”施教[122]——四、因“賜”施教[128]——五、因“求”施教[132]——六、諸例同理[133]——七、不必要的誤解[135]——八、今古勢易話因材施教[138]
第八章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學程型授業(yè)的先例/ 141
一、“憤”“悱”辨析[142]——二、因“憤”而“啟”、因“悱”而“發(fā)”示例[143]——三、“啟”“發(fā)”即善喻[146]——四、因學而教,教無常法[149]——五、今古勢易話啟發(fā)[150]
第九章 為學與出仕/ 153
一、對政事的關注[153]——二、薦才[159]——三、關于出仕的實證與反證[160]——四、以君子之教為根本[162]——五、今古勢易話“出仕”與“焉用稼”[163]
第十章 師表/ 167
一、以授業(yè)為天職[167]——二、身教[171]——三、今古勢易話“人師”[179]——四、博學的孔子“無以成名”別解[180]
外篇
第十一章 孔門弟子傳說/ 189
一、孔門何其雜也[189]——二、孔門弟子知多少[192]——三、有
若之言何以似夫子[200]——四、孔門弟子“知”“仁”見識傳說[204]
第十二章 先秦儒家先教說 / 210
一、“教而后刑、教而后兵”的先教說[210]——二、先教說立論[211]——三、因時因勢而行[212]
第十三章 孟子教育說 / 215
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215]——二、“五教”說[219]
第十四章 孔孟授業(yè)比較 / 225
一、授業(yè)價值取向比較[225]——二、師—弟子問對比較[233]
第十五章 荀子教育說 / 248
一、教化說[248]——二、學之終始說[254]——三、師說[263]
第十六章 荀子主外說與孟子主內說 / 277
一、性善論與性惡論比較[277]——二、孟、荀授業(yè)價值觀念比較[281]
孔子授業(yè)研究獨白
第十七章 孔子授業(yè)研究的心路歷程 / 287
一[287]——二[289]
第十八章 孔子授業(yè)研究的價值取向 / 291
一[291]——二[292]——三[295]
第十九章 孔子授業(yè)要義 / 298
一、師門的形成[298]——二、君子之教[302]——三、詩書禮樂之教[303]——四、為用而學,因學而教[306]——五、結論[309]
后 記 /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