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是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研究福建家族社會與文化的著作。全書以福建地區(qū)為個案,結合地方志、族譜、碑文、筆記、小說等多種文獻資料和多年來社會調查的資料積累,從家族制度的形成、家族的內部管理及運行、家族與封建官府的對抗依存關系、家族的擴張與分裂、家族的祖先祭祀、宗教信仰、家族的規(guī)范教育、文化娛樂,直至家族的建筑形式等各個角度,全面展示了福建社會文化變遷的生動畫卷。作者力求從本土問題意識和宗族組織運作實況出發(fā),把結論融貫于敘述之中,讓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從中得到自己的體驗和啟發(fā)。
陳支平,1952年出生,歷史學博士,國家教委首批全國52位“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工程入選者,F任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yè)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主要著作有《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明史新編》(合著)、《福建族譜》、《客家源流新論》、《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歷史學的困惑》、《透視中國東南》(主編)、《民間文書與明清東南族商研究》等。主編大型文獻叢書“臺灣文獻匯刊”(100冊)入選2009年新中國“建國60周年教育成就展”。
第一章 福建的開發(fā)與聚族而居的傳統(tǒng)
第二章 明代中葉的社會變遷與福建家族制度的發(fā)展
第三章 祠堂與族譜
第四章 族產與義田
第五章 族長與內部管理
第六章 割據與官府統(tǒng)治
第七章 鄉(xiāng)族間的聯絡與沖突
第八章 家族與家庭裂變
第九章 家族與人口變遷
第十章 家族的祭祖活動
第十一章 家族的宗教信仰
第十二章 族學與教化
第十三章 文化娛樂與迎神賽會
第十四章 民居特色與家族土堡
第十五章 結語與思考
附錄一 流動的移民社會與松散的宗族組織
——崇安農村社會的一個調查
附錄二 松散家族制度下的鄉(xiāng)村婚姻形態(tài)
——崇安縣黃柏村實例調查
附錄三 清代泉州福全所的眾姓合族
附錄四 讀史為文廿余載
——陳支平教授訪談錄
附錄五 陳支平主要著作目錄(1988-2010)
家族作為民間基層社會的一個“群體”組織,不能不囊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文化生活。但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低下和教化意識的落后,就一般而言,福建各家族的文化生活是貧乏和低層次的,這種低層次的文化生活是以家族祭祀、迎神賽會和地方戲劇的相互結合為基本特征的。
福建地方戲劇的形成是和地方方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自漢、唐以來,不斷南遷的北方士民,不僅保持了各自聚族而居的特點,而且還帶來了各自的風俗習慣和語言特征。由于各自祖籍的不同和遷居福建的時間不同,在長期的社會變遷中,福建民間社會形成了眾多的方言體系,其中最主要的有福州方言語系、閩南方言語系、興化方言語系、建州方言語系和客家方言語系。至于各地小范圍內的方言差別,更是處處可見,甚至在隔河相望、隔山相聞的鄰近鄉(xiāng)村之間,出現方言迥異的情景,也不乏其例。可以說,福建地方方言種類的復雜和語音的怪異,堪稱全國之最。復雜的福建方言,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福建先民五方雜處的軌跡和聚族而居的傳統(tǒng)習俗。
延至宋代以降,福建的開發(fā)進入了穩(wěn)步前進的時期,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人們對于文化娛樂的需求也有所增強。于是,在不同的方言區(qū)內,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方小戲劇。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福州語系的閩劇,興化語系的莆仙戲,閩南語系的高甲戲、梨園戲、歌仔戲、薌劇等,在閩西客家地區(qū),則有山歌調和漢劇等等。同一方言的居民觀看用自己方言演唱的戲劇,如癡如醉,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