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1243—1286),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由于長兄朵而只早卒且未婚 無嗣,蒙古人習慣上將其視為忽必烈長子。 中統(tǒng)三年(1262),年僅19歲的真金受封燕王,守中書令,不久又兼樞 密院事。至元十年(1273),真金被冊立為太子,這是元初政治的一件大事 ,也是忽必烈附會漢法的繼續(xù)。這位精通蒙語、漢語和藏語的蒙古太子一 生都在忠實地踐行漢法,他活著時,儒臣們將他視做“漢法派”的中流砥 柱。他43歲時去世,元朝在其后完成了由盛及衰的轉折。
長篇歷史小說《蒙古帝國》榮獲中國歷史小說最高獎——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墩娼鹛印肥撬牡谒牟壳W鳛橐晃慌宰骷,包麗英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去挖掘真金太子的情感世界,描述帝王將領身份之外,他們作為父親、丈夫、兄弟和朋友的一面。因此,不同于以往相關作品偏重男人戲戰(zhàn)爭戲的特點,蒙古女性不能自主的命運和有限的抗爭,以及她們的愛恨情仇,也是小說濃墨重彩的部分。
他似乎從出生起就注定與佛與儒有緣。
1243年,中原名僧海云法師云游至漠北,喜歡結納各民族各階層才俊之士的蒙古藩王忽必烈將這位佛門弟子款留于王府之中,每天問以佛法大義,兩人相交十分投契。其時,正值王妃察必臨盆產下麟兒不久,忽必烈格外鐘愛這個孩子。遂請海云法師為之命名。海云法師沉思片刻,請人抱出孩子,豈料,剛剛才會睜眼的孩子竟一直盯著海云法師看,那樣子,恍若前世的緣法。海云見孩子目光深沉、相貌端莊,卻有些先天不足,當即為他摩頂立名:真金。世間尊貴者,無越于真金。他這樣對忽必烈解釋了他為什么要給小王子起名“真金”的緣由。那時候,不止海云、忽必烈和察必王妃,即令悄悄站在師父身邊的子聰和尚(俗名劉秉忠)同樣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像真的金子一樣,品德和生命都經得住歲月的考驗。而這,又是年僅16歲的子聰和尚與尚在襁褓中的真金的緣。
終于有一天,海云法師要到更遠的地方傳播佛法,忽必烈請求他留下年輕的子聰和尚,他不能拒絕這位愛才如命的蒙古藩王,只有同意,與心愛的弟子依依惜別。就這樣,“于書無所不讀”,精通佛法、律歷、天文、地理、水利,具有高深文化修養(yǎng)的子聰留在漠北,并在不久之后成了忽必烈結識中原和南方名儒大師的橋梁。此后,趙璧、竇默、姚樞、張德輝、郝經、王恂等數十人陸續(xù)被延攬至王府,這些人聚集在忽必烈的周圍,竭力協(xié)助這位膽識過人的王爺去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在忽必烈講學論道聲聲盈耳的府邸,真金一天天長大。姚樞、竇默、王恂先后成為真金的老師。這些名師日以三綱五常、先哲格言熏陶著真金幼小的心靈,以遼、金之事論述得失,開導他區(qū)別善惡、明辨是非。在這些人苦心孤詣的教育下,真金漸漸脫盡了蒙古貴族重武輕文的陋習而變得克制有節(jié)、儒雅深沉。此時,真金通曉蒙、漢、藏三種語言,加之為人曠達、處事明斷,已具備了儒臣心目中的君主風范!與佛、與儒的緣,使真金一生恪守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真金的一生,只與結發(fā)妻子闊闊真育有三子,女色于他好像沒有過多的吸引力。他喜歡簡樸的生活,簡樸的衣著。身邊的人看到他的朝服已經破舊想為去領一件新朝服時,他說,一個人的價值并不是衣著所能決定的,而取決于內在修養(yǎng)。他孝順父母。父親生病,他日日守候床前衣不解帶直到父親病體痊愈;母親去世時他正在漠北撫軍,他為自己沒能見到母親最后一面而哀毀欲絕,三日水米不進。老師生活清貧,他設法接濟;忠臣有難,他拼著性命據理力爭,救之無及時,他痛心疾首、寢食難安。他愛親人、愛朋友、愛師長、愛國家、愛百姓,這既是儒學之道,也是佛的品性。但是,儒雅的真金也有剛毅果決的一面。當忽必烈在漢臣和許多追隨者的支持下成為蒙古第五任大汗和元王朝的建立者,他協(xié)助父親穩(wěn)定藏區(qū)形勢,遴選將帥之才。當忽必烈因為李壇叛亂開始疏遠堅持“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漢臣而開始寵信理財之臣時,他與“斂財派”的代表人物阿合馬展開了不懈的斗爭。為了忠心體國卻屢受排斥的藩府舊臣,他敢當著父親的面對阿合馬拳腳相加,絲毫不顧忌父親可能加在他身上的震怒。他默許了朝臣暗殺阿合馬的行為,在事情發(fā)生之后又以果斷的方式避免事態(tài)擴大,阻止父親向更多的知情不報者問罪,從而使不少“漢法派”的中堅力量得到保護。他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圍內有效扼制了繼阿合馬之后的“斂財派”代表盧世榮、桑哥肆意妄為,使元朝的“箕斂”政策只能在他逝后才被推向高潮。
因為他的堅持,忽必烈不得不屢屢向“漢法派”讓步。當然,為了蒙古國向外擴張的需要,忽必烈也不得不屢屢向“斂財派”讓步。于是,在“漢法派”與“斂財派”之間平衡的結果,是忽必烈在至元十年(1273年)將真金立為太子,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這既是忽必烈附會漢法的繼續(xù),也標志著“漢法派”與“斂財派”長期斗爭的勝利。此后,雖然真金始終不是一位對父親的話言聽計從的兒子,卻是他父親終其一生最信任的兒子。即便他活著時是“漢法派”與“斂財派”斗爭的中流砥柱,即便他有不同于父親的治國理念,即便他終生反對父親實行的“箕斂”政策,推行漢法,無怨無悔,他的父親仍舊將他視為龐大帝國的希望。他在43歲時溘然長逝,他死后,他的父親開始預感到蒙古帝國內部孕育的巨大的離心力,可惜,這位當年叱咤風云如今垂垂老矣的大汗已無能為力。
他是真金。他的品行像真金一樣經受了無情歲月的考驗,他的生命卻沒有像海云法師所祝福的那樣結實久遠。他走在元王朝的鼎盛時,在天上,他或許仍會與佛相約,與儒相伴。
包麗英,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后裔。1968年生,1986年應屆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因為與成吉思汗一脈相承,從小癡迷于祖先的豐功偉業(yè)。就讀北大之后,利用北大圖書館的豐富藏書,全身心投入蒙元史的研究與考證之中,閱讀中外圖書資料數千萬言,手書140余萬言初稿,力圖用成吉思汗后裔的獨特目光,重新審視祖先光耀千古的生命歷程和氣吞山河的英雄業(yè)績,讓已經過去的歷史通過一個個人物、一段段故事再次鮮活起來。此后,歷時18年,六易其稿,終成這部長達50多萬字的歷史小說《我的祖先成吉思汗》。
以儒治國 以佛治心/代序
第一章 依稀夢中曾見
第二章 清風
第三章 暴風雨中展開的翅膀
第四章 日落已是黃昏
第五章 七尺男兒三尺劍
第六章 白狐皮坎肩
第七章 我愿為君嫁
第八章 卿心似水
第九章 九公主
第十章 教訓阿合馬
第十一章 決戰(zhàn)陽邏堡
第十二章 月牙烙
第十三章 最是江風寒寂
第十四章 罪惡在延伸
第十五章 不失時機改弦易轍
第十六章 星落風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