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描述了1930年頓河地區(qū)農業(yè)集體化運動過程中的斗爭。工人達維多夫肩負黨的開展農業(yè)集體化運動的使命,從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來到格列米雅其村;原白軍上尉波羅夫采夫也偷偷來到該村,與富農雅可夫·魯基奇秘密勾結,成立了反革命組織“故鄉(xiāng)頓河解放同盟”,企圖伺機顛覆蘇維埃政權。于是,圍繞著農業(yè)集體化,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思想沖突和階級斗爭。在以達維多夫為代表的黨組織的領導下,廣大農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終于克服了私有觀念,走上了集體化道路;與此同時,他們粉碎了富農、白衛(wèi)軍反動分子的反革命陰謀,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本書是作為“俄蘇文學經典譯著·長篇小說”之一種,肖洛霍夫著,立波(周立波)翻譯。根據生活書店1936年11月版加工整理。這部小說是蘇聯文學中反映農業(yè)集體化時代的z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曾于1960年榮獲列寧文學獎金。
肖洛霍夫(1905—1984)
蘇聯作家。蘇俄國內戰(zhàn)爭時期曾任武裝征糧員。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任軍事記者。1924年,加入“拉普”,成為職業(yè)作家,并發(fā)表了短篇小說《胎記》。1926年,中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和《淺藍色的原野》問世。1926年—1940年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1934年加入蘇聯作家協會,后來被推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蘇共中央委員等。獲得過列寧勛章、“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等榮譽稱號。196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立波(1908—1979)
即周立波,著名作家。原名紹儀,湖南益陽人。1928年入上海勞動大學,并開始寫作。1934年參加左聯。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教于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44年主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著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山鄉(xiāng)巨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