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邊上的圈點》是書話文存系列之一。
《書邊上的圈點》文章涉獵廣博,溯古延今,內容包括:書人寫事、民主政治、民國見聞、書法繪畫以及花草醫(yī)藥等。對于伍立楊的筆法讀書界給與了相當高的評價,認同他是“決計只住在第一流的文字里”的人。
他寫歷史、寫政治筆觸率直、犀利,心系自由,指斥專制,文章多有對歷史與現實的批判;品人論事視角新奇獨到,褒貶揚抑態(tài)度鮮明;他寫古代文學、典籍詼諧幽默,思緒靈動,極有情趣,濃郁的人文情懷飽滿筆端。
作者伍立楊,是一位學者。于民國史深有研究,且思路開闊,識見獨特,行文汪洋恣肆,不拘常格。
伍立楊,作家,學者。于民國史深有研究,且思路開闊,識見獨特,行文汪洋恣肆,不拘常格。史料采擇與辨析蹊徑獨辟,讀之發(fā)人深省。已出版《鐵血黃花》《霜風與酒紅》《墨汁寫因緣》《讀史的側翼》《夢痕煙雨》《夢中說夢》《倒計時》等隨筆、史論二十余種。
卷一
山川與歲月的驚嘆
品物者的心情——談《毛詩品物圖考》
麗詞妙喻心情——談《水經注》
刻刀下的自由魂——從《飛鴻堂印譜》出發(fā)
民初譯文的衣香鬢影
美色與人的天性
“汝準是發(fā)了瘋矣”
那“沉靜的眼睛里忽放異彩”——讀《洗澡》
倒海探珠無盡絢爛——讀《喻林》
《浮生六記》里的談藝
生機盎然的草木精神——感受《南方草木狀》
《山窗小品》
奇美之境——談流行書風
深穩(wěn)的美趣——馬敘倫《六書解例》解讀
我敬魏默深
契訶夫的情景妙語
《本草綱目》的綺思余韻
辯證讀古書
經濟觀念與人文心腸
八股文一瞥
扛鼎筆力繪群丑——《文人秀》評論
卷二
奇書《重慶客》
讓大位、按手印及其他
天才的睿智與洞見——鄭觀應及其《盛世危言》
《李秀成供狀》眉批
可憐的《李秀成供狀》
《刑事警察》的深微苦心
苦澀的辯護
滑稽突梯的苦戀與解構
民權聲音之回響
天王詩一瞥
攻城略地直搗黃龍——《廖燕全集》的深透
用文字肩住美和自由的閘門——傅增湘《藏園游記》印象
抗戰(zhàn)時的汽車傳奇
華麗緣·華麗冤!
由著性子來
美人記憶和喋血悲情——《板橋雜記》斷想
從志士到巨奸:汪兆銘一生與暗殺結緣
曾氏傳記三種評騭
驚險百出的柔性艷情——張恨水先生的《平滬通車》
印象最深的一本書
時間深處的懷想
民國篆刻說略
瞿秋白不懂孫中山
極細微處見不堪
卷三
知、智、欲、能的糾結和究詰
矯情
《自然政治論》:自由的價值
古代婦人之高見
《結婚》和《離婚》
書法妙喻之別箋
“感士不遇”的聯想
山水閑話
古人的現代性
往事如煙——賞味《鄭逸梅文稿》
文風一瞥
智識支撐的平衡——《傷寒論證辨》:良醫(yī)的用心
讀俞平伯《(牡丹亭)贊》
突兀歧出的史論
牧惠和閱微草堂
相貌·化妝·人生
仙鶴其形野雉其實
針砭明代特務政治
單干系有激使然
各地人物性情說略
閑坐想起陸放翁詩
如廁就讀及其他
杰斐遜,他那穿越時空的文字
老兵永不死,只是悄然隱去
——沉浸在《麥克阿瑟回憶錄》
大哉《鹽鐵論》
不是結婚,而是談戀愛
識字難未必然
讀書的總統(tǒng)
健筆凌云意縱橫——讀孫中山書信抒感
在博綜的基礎上高瞻千古——談來裕恂先生的《中國文學史稿》
藝文翻譯:趣味及選擇
兵學奇才辛棄疾
饒漢祥大筆如椽
偶爾才有這樣的機會,擯卻俗務,躲進小樓,玩刀弄石,胸中逸氣漸生;刀石沖突與轉圜之間,阡陌縱橫滋生出另一個世界,諸魔羈控的種種雜念,暫時竟也掃葉都盡。
把玩刀石之余,醉倒在閑章的境界中。大抵印章藝術,自書畫中半脫離出來,至清代陡起~峰,蔚為大觀!讹w鴻堂印譜》即為閑章藝術之集大成,數十巨帙,透過一座座新奇而考究的印文,恍惚可見紛紅駭綠、山赤澗碧,思緒逸出,邈邈難收。
讀這些印文,大有撫創(chuàng)安神勵志止痛之效。其文不外言志、感慨、情景諸類,然大率句句都是不羈之態(tài),刀刀都是自由之魂。且看——不貪為寶。志在高山流水。林深遠俗情;峦疚峋胍。其言志的心魂,豈非醉翁之意,在乎刀石之間嗎?再一類——忍把韶光輕棄。知命故不憂。滿眼是相思。待五百年后人論定。感慨之深郁豈不是埋憂沖刀之頃,揮之不去嗎?而又一類——只有看山不厭。積書盈房。松窗明月夢梅花。眷戀良辰美景,流連朗月清風。在下刀的腠理和石紋的肌理中,這樣的情與景,似乎頓得放大、落實。大自然的無邊風月,在有限的方寸之間,似乎頓獲無限之效了。
近人王菊昆以為,印之大小,劃之疏密,挪讓取巧,俯仰向背,各有一定之理,但也不完全一定。關鍵在“字與字相依顧而有情,一氣貫穿而不悖”。此誠卓見也。治印大家鄧散木則謂“刀法有成理者,有不成理者,而施之以用,則需因時制宜”。兩大家心眼機杼同一。僅翻閱卷帙浩繁的《飛鴻堂印譜》而言,千人千種刀法,或沖波逆折,或六龍回日,或蛇行明滅,或磅礴正大,或幽花自賞,或斷澗寒流,刀法本身也各成一種詩料,自然茂美。這是古人在混沌的大自然中為吾儕創(chuàng)造的一個小乾坤,一個藝術家心靈中的小乾坤。
不管治印者外表看似如何枯寂,生活如何單調、牽蘿補屋,寒蛩不住鳴,但其推刀沖決之際,其中蜿蜒寄托攜帶的,卻正是一種破網求出的自由精神。摘句本來是傳統(tǒng)文藝鑒賞的老路,摘于舊詩古文經傳釋辭;但治印因工具所限,一般而言,比摘錄段落或完整之句要為節(jié)省。單位石頭的面積容量既遠遜于紙張,而推刀難度也較大于筆墨的措置。這種情況下落實到石面上的印文自然帶有一種厚度、深度、力度,所得想象力的溺愛似也多出幾分。凝神注目,繚繞直到心緒的燈火闌珊處,玄想幻化,只覺末韻紆轉盤旋,久之不絕。往昔詩文,時人作品,所截出的一句半句,甚至只言片語,在石上落實,放大再放大,語句的內在容量很容易像魯迅在廈門眺望夜色的時分,一沉再沉,“加藥、加酒、加香”,其輻射力,自然是老柴般經燒。
我喜歡這樣的句子:葫蘆一笑其樂也天。竹杖芒鞋。搔首對西風。君子和而不同。志士過時有余香。閑多反覺白云忙。凡物有生皆有滅,此身非幻亦非真。人生聚散信如浮云。庾郎從此愁多。讓人非我弱。每愛奇書手自抄。蝸牛角上爭何事。不開口笑是癡人。挑燈看劍淚痕深……就情景的狀態(tài)而言,這些截句印文確如卡夫卡所說,“地洞的最大優(yōu)點是陰涼寧靜”。(《外國現代派作品選》下冊)幽花雜卉,亂石叢篁,搖曳于窮鄉(xiāng)絕壑、籬落水邊,仿佛一顆百年孤寂的心靈,雖然看去并非激蕩的熱血,心中卻始終洋溢著人間的關愛。細味其精神趨向,卻無不是想象力稀薄處的逆動,是草枯霜冷時分的“芭蕉葉大梔子肥”,是于無聲處有激烈,是對無形精神枷鎖限定、桎梏的沖決、超越,是自由精神的翱翔,有情有趣,有膽識,更有大悲憫,這才是刀中乾坤、石上世界的真意義。
中國文人,無論帝制社會怎樣的無情寡恩,但林苑寺廟、山莊別業(yè)的存在,到底網開一面,提供一種身心的庇護所,自由思想,多少還有表達的余裕;刻刀篤篤,仿佛打開層層枷鎖和規(guī)限,寄意深深,自娛娛人,自成一統(tǒng);而遇極權的嚴酷時代,則山莊林苑,悉數掃蕩,秦火焰烈,藝士文人,避無可避,以至自由精神喪失殆盡,藝術泯滅,人皆如行尸走肉。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時分,包含孤膽與柔情的自由思想也在嚴霜之下艱難尋求生長與出路。近見媒體披露1973年冬新華社記者劉回年先生寫給王洪文的辭呈,大為感佩。其時王氏任中央副主席,氣焰熏天,選劉為秘書,饞殺幾多依草附木者,然而劉回年卻一拖再拖,最后上辭呈云:“首長好,任秘書我深感榮幸,考慮到首長處工作,事關重大,要求高,本人從學校出來后一直當記者,自由主義慣了,不嚴謹,恐難以適應……”潛臺詞是不想干,不來干。這其中,也正包含著“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真意。石在,火種不滅,此番辭呈,真堪刻成一方大閑章,刀法要率性而充溢浩然之氣,印邊要連貫而時見缺落,邊款可泐日:自由主義慣,偉哉劉回年。他迫于無奈,無奈中偶一揮灑,到底綰住了自由的礎石。
印章面積有限,但它的內在質地,也正是這樣一種人類追求自由的普遍精神價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