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代序,春華秋實。自20世紀50年代初迄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中文學科建設歷經(jīng)了60個春秋,已屆甲子之年。60年來,北外的中文學科伴著新中國的建設而成長,隨著北外學科建設的發(fā)展而壯大。北外的中文教學最初僅從事單純的留學生教學與外語專業(yè)學生中文素質教育,今天已發(fā)展成為集中外學生教學為一體的教學單位,形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yǎng)體系。北外的中文學科建設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而與時俱進,辦學層次不斷提高,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探索出了外語院校中文學科建設的新途徑,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貢獻。
第一編 一甲傳承鑄就輝煌
北外中文學科建設60年(魏崇新)
培育學院精神傳承共同理想(目才)
對外漢語系外國留學生本科教學與管理(吳麗君)
近十年的中文學院留學生非學歷教育(丁安琪)
留學生教學從這里起步——為中文學院60年華誕而作(殷桐生等)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憶國際交流學院的創(chuàng)建(金滿生)
日本漢語教學研究——香坂順一先生的漢語教學理念廈實踐一瞥(續(xù)三義)
兩院合并是北外中文教育發(fā)展的關鍵階段(程裕楨)
發(fā)揮外語類院校中文學科優(yōu)勢,積極參與漢語國際推廣(張曉慧)
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與中文學院(張西平)
打造漢語特殊培訓項目的旗艦基地——記“中國一歐盟青年經(jīng)理培訓項目”(張紅)
跨時空的交流全方位的合作——中文學院與日本關西大學合作交流實錄(吳麗君)
馬可·波羅與孔子的對話——記意大利羅馬智慧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交流與合作(粱冬梅)
接軌學術前沿,服務國際漢語教學事業(yè)——記國際漢語教學信息中心與《國際漢語教育》雜志(吳麗君王祖嫘)
第二編 幾代耕耘桃李芬芳
漢語教學60年(劉光華)
我教漢語25年(李方)
漢語教學門外漫談(王育頤)
“在北外。中文系的學生最累”(劉蓓蓓)14q
我們學院的科學研究工作(馬大品)
……
第三編 歲月如歌青春無悔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以下簡稱“中文學院”)是一個以培養(yǎng)高索質、復合型、應用型中文專業(yè)人才為目標的教學科研單位,具有熔中國學生培養(yǎng)和外國學生培養(yǎng)于一爐的育人模式。
在1982年以前,學院沒有單獨的黨組織,教師黨員先后編入校機關有關部門的黨支部,隸屬于教務處黨總支,后隸屬于公共課黨總支。1982年成立漢語教研室黨支部,吳凌高兼任黨支部書記;1987年成立漢語部直屬黨支部,何建章任書記;1994年6月,更名為中文系(后為中文學院)直屬黨支部,李毅生等任書記,同時成立國際交流學院直屬黨支部,李煒等任書記;[998年12月兩院合并后,成立國際交流學院黨總支,續(xù)三義、呂才先后任書記。國際交流學院黨總支,下屬4個黨支部:中文學院教工黨支部、國際交流學院教工黨支部、留學生服務中心黨支部和臨時學生黨支部。
學院自1985年起,正式招收中國學生本科生,四年一屆,每屆一個班,學生實行雙專業(yè)培養(yǎng),中文專業(yè)課集中安排在本部進行,外語專業(yè)課則根據(jù)學生的選擇,分別安排在英語、日語、德語等院系插班學習,其中黨員或團員,分別編入德語系的學生黨支部和團總支,學院不單設學生黨支部和其他社團組織;從1991年實行本科隔年招生,1999年開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后(在校生增至2個班,40余人),學院成立了學生黨支部,先后由高育花、侯紅玉兼任黨支部書記,并負責學生工作;從2001年起實行每年招生,2002年10月,學院正式成立了中國學生工作室,聘趙立忠老師任工作室主任和專職輔導員,同時單獨組建了學生黨支部,楊莉同學任黨支部書記-2003年成立了學院的第一個團總支和學生會,簡稱“團學聯(lián)”,張曉青任團總支書記,劉佳晶任學生會主席。
2007年1月,國際交流學院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張曉慧、呂才先后任黨總支部書記。2008年開始成立研究生黨支部(2010年2月增加到3個),2011年6月增設了海外漢學中心聯(lián)合黨支部。截至2011年6月,學院黨總支共有4個教工黨支部(中文系教工黨支部、對外漢語系教工黨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