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又稱川戲,是用四川話演唱的地方戲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慶全境以及云南、貴州的部分地區(qū),是我國西南地區(qū)影響大的地方劇種。
川劇歷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時期,而后兩漢的角抵百戲,為早期的川劇奠定了基礎(chǔ)。唐代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明末清初,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劇經(jīng)歷了一個聲腔流入到融合的過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彈戲及四川本土的燈戲在同臺演出中融為一體,形成“五腔共和”的現(xiàn)代川劇,一直延續(xù)至今。川劇唱腔曲牌豐富、唱念做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精彩,特別是“變臉”“噴火”更是獨樹一幟,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川劇文化》共收錄文稿40篇、圖片100余幅。按內(nèi)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塊:其一,主要記載清末以來營山縣的川劇玩友、票友、戲班、劇社、劇團、戲樓等情況,史料較為系統(tǒng)、翔實;其二,主要記述川劇樂器和舞臺美術(shù),或以圖片圖表展示營山川劇主要樂器、行當(dāng)服飾、舞臺座次,或用文字記載川劇鑼鼓、劇場舞美等;其三,主要記述營山川劇相關(guān)人物,有劇團領(lǐng)導(dǎo),有演員,有樂師,有戲迷,有以他人視角記述的,也有第一人稱口述的;其四,主要記述營山川劇的多姿多彩,有縣川劇團演出的劇目收錄,有民間慶壇活動中的燈戲,有行業(yè)禁忌習(xí)俗,有川劇人才培養(yǎng),有逸聞軼事,可補史志之缺;其五,為劇本版塊,選取20世紀50-90年代以及21世紀初營山“土生土長”的劇本各一個,介紹了劇本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劇情梗概、演出情況、劇作者等情況,并附有3個劇本全文、1個劇本選段。
川劇又稱川戲,是用四川話演唱的地方戲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慶全境以及云南、貴州的部分地區(qū),是我國西南地區(qū)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
川劇歷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時期,而后兩漢的角抵百戲,為早期的川劇奠定了基礎(chǔ)。唐代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明末清初,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劇經(jīng)歷了一個聲腔流入到融合的過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彈戲及四川本土的燈戲在同臺演出中融為一體,形成“五腔共和”的現(xiàn)代川劇,一直延續(xù)至今。川劇唱腔曲牌豐富、唱念做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精彩,特別是“變臉”“噴火”更是獨樹一幟,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隨著文化多元化發(fā)展,懂得川劇、欣賞川劇和喜歡川劇的人越來越少。2006年5月川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由此可見川劇已日漸式微、風(fēng)光不再。營山亦然,隨著2002年營山縣百花劇團的撤銷和演職人員的流出或離世,營山川劇表演也出現(xiàn)斷崖式下滑。如今,除原百花劇團演職人員和一些老人還懂得川劇外,很多年輕人對川劇的五大聲腔和唱念做打等一無所知。若干年后,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后人恐將難以知曉川劇在營山的厚重歷史,難以理解川劇這門藝術(shù)。為傳承發(fā)揚川劇藝術(shù),如實記載營山川劇歷史,縣政協(xié)組織編寫了本輯“川劇文化”文史資料,旨在為傳承和振興川劇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本輯文史資料共收錄文稿40篇、圖片100余幅。按內(nèi)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塊:其一,主要記載清末以來營山縣的川劇玩友、票友、戲班、劇社、劇團、戲樓等情況,史料較為系統(tǒng)、翔實;其二,主要記述川劇樂器和舞臺美術(shù),或以圖片圖表展示營山川劇主要樂器、行當(dāng)服飾、舞臺座次,或用文字記載川劇鑼鼓、劇場舞美等;其三,主要記述營山川劇相關(guān)人物,有劇團領(lǐng)導(dǎo),有演員,有樂師,有戲迷,有以他人視角記述的,也有第一人稱口述的;其四,主要記述營山川劇的多姿多彩,有縣川劇團演出的劇目收錄,有民間慶壇活動中的燈戲,有行業(yè)禁忌習(xí)俗,有川劇人才培養(yǎng),有逸聞軼事,可補史志之缺;其五,為劇本版塊,選取20世紀50-90年代以及21世紀初營山“土生土長”的劇本各一個,介紹了劇本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劇情梗概、演出情況、劇作者等情況,并附有3個劇本全文、1個劇本選段。
由于時隔久遠,一些事件已無從可考,加之受新型肺炎疫情影響,成書時間短促,以及部分文稿作者非川劇界業(yè)內(nèi)人士等原因,一些文章難免錯漏,一些需要記載川劇的人物、事件、技藝等也與本書失之交臂,實為遺憾。然而,瑕不掩瑜。由于政協(xié)文史委員和撰稿人的傾情付出、扎實工作,總體來看,本輯文史文稿質(zhì)量較高,既完善了營山縣川劇團的歷史資料,也糾正了原有史志的一些錯誤,特別是如對川劇鑼鼓場面位置平面圖、三星壁等的記載乃前人之未記、今人多不知,尤顯珍貴,將對川劇的傳承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
在此,也特向為本輯文史征編工作給予幫助、支持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
營山川劇印象
營山縣川劇團始末
營山縣清末及民國戲班概述
營山川劇玩友票友劇社簡況
縣城川劇玩友
營山縣鄉(xiāng)鎮(zhèn)業(yè)余川劇團
數(shù)戲樓話川劇
營山川劇主要樂器
川劇鑼鼓
川劇五大行當(dāng)與服飾
營山縣川劇團舞美
川北名鼓師、首任團長莫若斯
德藝雙馨的川劇藝人肖榮華
編劇、團長鄭朝剛
川劇名丑舒俊寶
花臉名角張華軒
川劇武旦周瑞蓮
從生角到丑角的巫祖全
一生眷戀川劇的龔一君
周玲莉的川劇旦角生涯
劇團書記、花臉名角李興富
末任團長鄒德昌
著名琴師曾本雍
醉心川劇音樂創(chuàng)作的龍顯華
從營山縣川劇團走出的川劇名家蔡少波
在上山下鄉(xiāng)演出中成長起來的巫小蓮
余龍的川劇小戲創(chuàng)作
川劇戲迷、玩友鄒德純
民間慶壇的燈戲
營山川劇的行業(yè)禁忌習(xí)俗
營山川劇人才的培養(yǎng)方式
營山川劇拾遺
追憶營山川劇
營山縣川劇團演出的部分劇目
川劇《大戰(zhàn)千里渠》簡介
川劇《白衣紅心》簡介
川劇《笑顏開》簡介
大型川劇《船》簡介
大型川劇《云峰村》簡介
小川劇《熱血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