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就要說出來
李楠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為人都比較嚴肅,不太習慣熱情地表達情緒,連關(guān)懷子女都顯得含蓄。在這樣的家庭中,李楠自然也養(yǎng)成了一樣的性格,在表達感情的時候有點過分羞澀,那個“愛”字在嘴里有千斤重。壓住了舌頭。怎么也說不出來。丈夫知道李楠的性格,倒也不強求李楠說什么甜言蜜語,于是李楠也不覺得自己這么內(nèi)向有什么不好。那天兒子回家后一直陰著臉,突然問:“媽媽,我是不是你親生的?”李楠嚇了一跳:“當然是,你怎么問這個?”原來今天上課的時候說起母愛,大家都炫耀著媽媽對自己的寵愛,這個說我是媽媽的心肝,那個說我是媽媽的寶貝,反正別人家似乎都是“愛”呀、“疼”呀不離嘴,但為什么自己的媽媽從沒這樣對自己呢?兒子越想越覺得不對,加上受電影、電視的影響,竟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jié)論:我難道不是媽媽親生的?李楠寬慰了孩子一番,總算打消了兒子的顧慮,可是面對兒子渴望自己說些“肉麻話”的眼睛,李楠還是感到萬分為難。難為情了半天,李楠細聲細氣地說了句“你是媽媽的兒子,媽媽很喜歡你,關(guān)心你”的話后,紅著臉假裝鎮(zhèn)定地走開了。在大多數(shù)的家庭中。父母習慣于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特別喜歡默默地做而不是大聲地說。對于成年人來說。這樣的表達方式自然問題不大。彼此能夠根據(jù)對方種種行為來判斷對方的心意,但是對于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都相對較低的孩子來說。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可能會造成如上文李楠兒子那樣的誤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是親生的。“你會對弦子說‘我愛你’嗎?”某網(wǎng)站對此話題曾做過一項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75%的父母在孩子處于嬰兒懵懂的時期表達過.大部分父母在孩子3歲上幼兒園以后就很少直接地表達對孩子的愛了。相應地。孩子更少向父母表達感情。鑒于家庭表白愛的氣氛嚴重缺失的現(xiàn)狀,某親子網(wǎng)舉行了一場親子活動.20多個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其中的“真情告自”環(huán)節(jié)引發(fā)了全場高潮。當音樂響起時,父母向孩子讀了事先準備好的真心話:“孩子,你真聽話。真有出息。”“孩子,你是我們的寶貝,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也許是受到父母熱情的感染.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也用稚嫩的聲音回應道:“爸爸媽媽,我愛您!”頓時,溫馨的氣氛感染了所有在場的人,不少人熱淚盈眶,感動得說不出話來;顒又,親子之間互相傳達愛的信息.拉近了彼此的感情。父母們怎么也沒有想到,輕輕的一聲“我愛你”.竟會產(chǎn)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向孩子表達愛有很多好處。向孩子表達愛?梢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