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別就晚清與民國時期山西儒家文化的遞嬗流衍、外來文化與山西儒家文化的融合、近代山西的儒商、學術界與儒家文化、民國時期晉省當局在社會治理中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運用、近代山西的社會運動與儒家文化等專題進行考察,同時采用思想文化史和社會文化史的視角與方法,探尋儒家文化在近代山西社會治理中的發(fā)展節(jié)律,由此管窺傳統(tǒng)文化與近現代中國社會嬗變的歷史規(guī)律,揭示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國所獨具的時代性與地域性,以期構建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治理的互動機制,推進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及地方社會治理中的運用的進一步探究,拓展近代思想文化史、區(qū)域思想文化史、近代社會史、區(qū)域社會史等領域的研究視野。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在近代山西的發(fā)展表現出其獨特的時代性和地域性。本書采用思想文化史和社會文化史的視角與方法,綜合考察近代山西社會與儒家文化,揭示其精髓,展現儒家文化在近代山西社會變遷中的發(fā)展節(jié)律,探析各種社會力量對儒家文化發(fā)展的交叉影響,以期填補關于近代儒家文化區(qū)域發(fā)展史研究的學術空白,拓展近代思想文化史、區(qū)域思想文化史、近代社會史、區(qū)域社會史和民國地方軍閥史等領域的研究視野。
序 言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深入人心乃至淪肌浹髓,既然能伴隨著中華民族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創(chuàng)造過持久的輝煌,那么在歷史淪入新陳代謝急驟的近代之后,它就不甘也不會簡單地成為傳統(tǒng)社會體制覆滅的殉葬品。盡管近代以來的中國由于歐風美雨吹打與西學狂飆突進,社會變遷潮流呈現出變變變,變亦變,不變亦變的時代性趨勢,但總有一些內具民族性特質的社會文化萬變不離其宗。儒家文化在中國根深蒂固,其既具有傳統(tǒng)歷史積淀的相對穩(wěn)定性與傳承沿襲慣性,同時也并非沒有與時俱進的內在邏輯發(fā)展規(guī)律與自我完善機能。面對近代以來中國廢除科舉特別是清朝覆滅與君主專制體系崩潰這種天翻地覆的歷史大變局,儒家文化也不得不改變其社會存在形態(tài),變換其化導社會模式,從退化到變異以至于艱難地走上近代化轉型之路,匯入中華文化近代化巨流之中,與此同時,傳統(tǒng)儒家文化完成了其現代性改造。
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儒學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或民族心理結構的形成與演變,與儒學的長期影響及精神積淀有著密切關系。在西漢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文化為正統(tǒng)思想后的漫長歲月里,儒家文化對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對于陶鑄中華民族的靈魂,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與古老的中華民族存亡興衰的命運休戚相關。自近代以來,中國處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境遇之中,西方文化潮水般的涌入,中國社會、文化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從傳統(tǒng)文化向現代文明急劇轉型,儒家文化在近代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zhàn),也遇到再生、復興或現代化轉型的機緣。
自近代戊戌維新變法,尤其清末新政時期廢科舉以后,中國各界就開始了對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社會批判。清朝覆滅與民國肇興,特別是因反對君主專制皇權復辟而勃興的新文化運動,直至20世紀末改革開放以來方興未艾的國學熱,海內外學界對孔子、儒家及儒學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研究,以至于成為此期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富有特色的部分。綜觀此前學界對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對儒家文化近代轉型的探索,可以發(fā)現學術界的研究大多是從宏觀方面著手而偏重于其在政治和倫理層面與中國傳統(tǒng)專制主義政體之合離關系的剖析,對儒家文化在中國地方社會治理之個案考察相對缺乏,這對全面、深入和系統(tǒng)研究中國儒家文化的近代化是很不利的。
近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轉型與思想解放的歷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尤其是以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為核心的封建禮教,不斷受到近代新文化的沖擊與批判。儒家文化與新文化之間不僅存在著沖突、斗爭和交鋒,也表現為交織、互存和重合。山西省,位于中國腹地的黃河中游,距離自漢迄清以至于民國以儒家文化為官學的歷代統(tǒng)治中央西安、洛陽、開封和北京等古都均很近,深受歷代儒家官學的影響,再加上其被太行山與黃河纏繞阻隔,對外地理交通與文化交流不便,傳統(tǒng)儒家文化便在這里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在晚清歷史上,山西和全國其他省域一樣承受著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覆蓋與滲透。民國時期,傳統(tǒng)儒家文化成為山西執(zhí)政者推行的獨特的社會治理模式的指導思想,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不僅沒有被拋棄和破壞,反而從實用理性出發(fā),尤其是與現代民治、自治理念相融合,產生頗具特色的現代化社會治理思想?梢哉f,儒家文化與近代山西社會結下了不解之緣,但是中國儒學史界、中國近現代史學界和山西地方史志界對此尚未有專題考量,應該強化研究以補闕如。
儒家文化在近代山西的發(fā)展表現出其獨特的時代性和地域性。晚清時期,在中央政府的推崇下,山西地方政府曾為弘揚儒學制定過一些政策措施,但其落實得如何?效果怎樣?至今還不太清楚。晚清時期的山西曾出現過不少像祁寯藻、徐繼畬、喬松年這樣的著名儒學文人,他們對儒家文化的振興與弘揚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各種尊儒機構、報刊以及弘揚儒學的言論亦紛紛涌現晉商更是將儒家文化在商界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因此,一度面臨危機的儒家文化得以在晚清時期的山西復興。鑒往知來,翔實考察儒家文化與晚清山西社會以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對當今中國各級政府在制定實施文化政策加強社會治理方面有著極強的借鑒意義。
民國時期的山西非常推崇儒家文化,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又有近代文明的影響。主政者將儒家文化傳統(tǒng)貫徹到治晉的方方面面,山西省一度成為全國地方自治和鄉(xiāng)村建設的典型。其推行的六政三事與儒家思想息息相關,不論是發(fā)展教育、提倡道德,還是整頓村制,基本上反映了儒家政治理念和倫理道德要求,其中又以村政思想體現尤甚,公道主義中的村本政治洗心倫理道德無不折射出其濃郁的儒家文化情結。即使是在抗戰(zhàn)時期,山西人民也不忘尊儒,主政者巧妙地借助儒家倫理道德來動員民眾進行抗戰(zhàn)的準備與努力。民國時期,山西省之所以成為地方自治實行有效的地方,與山西實行的各項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措施分不開,更與山西社會治理的指導思想息息相關。民國初期,山西號稱政治模范省,被視為鄉(xiāng)村建設的典范。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將山西鄉(xiāng)村自治模式作為楷模推行于全國。這些經驗對當今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合理借鑒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有很大的啟示,對積極推進地方社會治理大有裨益。
再者,近代山西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借鑒和影響,以及外來文化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和利用狀況也是本書所要考察的一大重點。近代山西地方文化以及外來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儒家文化做了有益的借鑒,同時也為儒家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客觀上促進了儒家文化在山西的近代化轉型。另外,近代山西的各種社會運動對儒家文化的發(fā)展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其中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綜觀概論,儒家文化在近代山西社會的演進歷程中有著耐人尋味的獨到體現,探尋儒家文化在民國時期山西的發(fā)展路徑,不僅可以管窺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國社會嬗變的歷史軌跡,揭示其在近代中國所獨具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幫助構建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治理的互動機制,而且有利于進一步探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其他省域乃至整個中國社會治理中的歷史命運,以及傳統(tǒng)文化與近現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規(guī)律,同時對拓展和深化近代山西地方史志研究也具有自不待言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對儒家文化的研究是學術界長期以來關注的焦點之一,并獲得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從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百年來,中國的學術界、思想界與政治界圍繞著孔子、儒家及儒學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成為20世紀中國思想史、學術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展現出學界對儒家文化的研究熱。目前,學術界對于儒家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方面入手,而對儒家文化的區(qū)域性個案研究卻相對缺乏。清末,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一直以來被奉為官學的儒學也隨之面臨危機,然對于深處內陸的山西而言,儒學并未真正衰亡。但學術界并未對此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尚未有專著對其進行深入、系統(tǒng)而又細致的研究,對晚清山西儒學的研究至今仍是一大學術研究空白。
在資料的發(fā)掘與整理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此相關的山西文史資料集,特別是有關民國時期山西的檔案資料的整理和出版,呈逐年增多的趨勢,但有關近代尤其是晚清山西儒家文化的原始資料迄今仍付諸胭如。因此,筆者曾赴各大檔案館、圖書館搜集到了一大批新發(fā)掘的與民國山西社會及儒家文化有關的原始資料,為考察儒家文化與近代山西社會,揭示儒家文化對近代山西社會發(fā)展的深刻影響以及儒家文化在近代山西社會治理中的運用和體現,以及由此得出實事求是的歷史結論提供了扎實的史料支撐,同時也使論據更為翔實,論點更具說服力。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晚清山西儒家文化的發(fā)展特點關注不夠,缺乏必要的追溯與梳理,僅在一些相關論文中有所涉及,如張文昌的《淺析山西傳統(tǒng)地域文化》與李書吉的《論山西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價值》。雖然學界對民國時期山西執(zhí)政者與儒家文化的關系偶有論及,但也只是從其倡導的公道主義用民政治等與儒家文化之關系來認識其次,囿于主客觀條件,學者們對涉及山西儒家文化的官方檔案資料的利用度偏低。此外,一些學者在對晉商研究的過程中,亦注意到晉商與傳統(tǒng)文化的聯系。晉商吸取儒道法兵諸家傳統(tǒng)文化精華,在其實際經商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特有的經營之術和貨殖文化,也形成了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儒商精神。葛賢慧的《商路漫漫五百年晉商與傳統(tǒng)文化》(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與張正明的《晉商與經營文化》(世界圖書出版社1998年)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代表性論文如劉建生、燕紅忠的《晉商與傳統(tǒng)文化》(《晉陽學刊》2002年第4期),胡海龍、段愿的《傳統(tǒng)文化在我國近代銀行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分析以山西票號和錢莊為例》(《海南金融》2006年第4期)等。
但令人惋惜的是,除上述研究成果中論及儒家文化外,學界至今尚無對近代山西社會與儒家文化的全面、深入而又系統(tǒng)的專題研究。作為對儒家文化傳承較好的近代山西尤其是從晚清嘉道年間到新中國成立前的這一時期,儒家文化與近代山西社會的發(fā)展有著密切關聯,主要體現在儒家文化與近現代山西社會各界,如晚清中央政府與山西巡撫、晉商、民國時期山西的執(zhí)政者、抗戰(zhàn)時期的民眾動員等的關系,及其與近代山西各種政治運動之間的關聯。本書分別就晚清與民國時期的山西儒家文化之遞嬗流衍、外來文化與山西儒家文化的融合、近代山西的儒商、近代山西學術界與儒家文化、民國山西執(zhí)政者的儒學情節(jié)及其在社會治理中對儒家文化傳統(tǒng)的運用、近代山西的社會運動與儒家文化等專題進行考察,同時采用思想文化史和社會文化史的視角與方法,綜合考察近代山西社會與儒家文化,揭示其精髓,展現儒家文化在近代山西社會治理中的發(fā)展節(jié)律,探析各種社會力量對儒家文化發(fā)展的交叉影響,以期填補關于近代儒家文化區(qū)域發(fā)展史研究的學術空白,拓展近代思想文化史、區(qū)域思想文化史、近代社會史、區(qū)域社會史等領域的研究視野。
杜慧
1986年生于山西省忻州市,歷史學博士,現為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山西大學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史、文化史專業(yè)的教學、研究及其學科理論研究。曾在《史學月刊》《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人文雜志》《歷史教學》等核心學術期刊發(fā)表多篇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與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重點項目共3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項和教育部人文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
目 錄
儒家文化與晚清山西社會治理..................................................... 001
節(jié)晚清山西儒家文化廣傳之因................................. 002
第二節(jié) 晚清山西儒家文化的地域性................................. 009
近代山西儒家文化與其他文化之融合.............................................. 026
節(jié)儒家文化與地方傳統(tǒng)文化.................................... 027
第二節(jié)儒家文化與外來文化........................................... 039
近代山西的革命運動與儒家文化................................................. 050
節(jié)洋務運動與儒家文化........................................... 051
第二節(jié)義和團運動與儒家文化........................................ 057
第三節(jié)辛亥革命與儒家文化........................................... 066
第四節(jié)五四運動與儒家文化........................................... 068
近代山西的儒學文人與尊儒機構................................................. 072
節(jié)近代山西儒學文人及其地理分布特點................... 073
第二節(jié)近代山西的尊儒機構........................................... 084
民國山西社會治理中的儒家文化................................................. 117
節(jié)家長制與強化統(tǒng)治............................................... 118
第二節(jié)民國山西的吏治.................................................. 136
第三節(jié)民國山西的用民政治........................................... 145
第四節(jié)民國山西的法制.................................................. 159
結語........................................................................................... 164
參考文獻........................................................................................ 167
后記...........................................................................................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