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19世紀末美國巨大的社會轉型背景開始,描繪了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從慈善機構前身到教師培訓學校的成立,再到大學學科建設和國內國際影響力的形成的過程。全書以1927年為界限,將近70年的機構發(fā)展分為上下兩篇,分別從學院的理念、重要人物、教學建筑、經費投入、附屬學校、學生群體、科研機構、教職員團體等內容展開,以全景式的方式,呈現(xiàn)教師學院的各方面的發(fā)展與演進。這本書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個高等教育機構發(fā)展的個案,而且是美國教育科學建立和發(fā)展的縮影,可以說是描繪了美國乃至世界教育科學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是全球*的教育研究生院,也是世界上大的教育學、應用心理學和心理健康學方面的綜合性研究生院。教師學院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國教師教育的發(fā)展史。創(chuàng)辦以來,一大批蜚聲海外的大師級學術領袖與知名人士曾在師院任教或求學,其中*為著名的包括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動物心理實驗的首創(chuàng)者、教育心理學體系和聯(lián)結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桑代克,教育史學家孟祿,進步主義運動先驅克伯屈,藝術教育家亞瑟·道,教育哲學家瑪克辛·格林,比較教育學領軍人物康德爾、貝雷迪、諾亞和?怂固,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與羅格·梅,臨床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著名教育學者、心理學者李華梅等。
創(chuàng)建于1887年的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的歷史,是美國教師教育歷史的縮影。在教師學院誕生之際,嚴謹詳盡的教師專業(yè)教育的整體概念尚停留在理想層面,遠未成為現(xiàn)實,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教師學院始終屹立于美國教育每一項重大運動、問題以及沖突的前沿。來自美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個主要國家的學生走進教師學院的教室和實驗室;從學院大門走出的男性和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兩代兒童的教育命運。這本書講述了教師學院的故事:成立之時的環(huán)境、給予它生命的創(chuàng)建者、初創(chuàng)時的困難、隨后在美國舞臺上的卓越地位、它的理念與實驗、學生和教師、品質與精神。
寫下這段歷史的初想法提出時,正逢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周年紀念預備之際, 由近從教學和社會科學系(Department of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cience)榮休的教授瑪麗·湯森( Mary E. Townsend)受命完成這一任務。然而重病影響了湯森教授按其原計劃完成這一任務,因此本書的后半部分,由教師學院的戴維·香農(David A. Shannon)教授和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A. Cremin)教授負責撰寫。正因為如此,本書中并沒有通常合著中作者之間的持續(xù)合作。湯森教授主要負責本書的整體框架,并撰寫了章至第五章;香農教授主要承擔了第六、七、八、十二及十四章的寫作;而克雷明教授則完成了第九、十、十一、十三和十五章的寫作,并負責書稿終的統(tǒng)稿。
在寫作過程中,三位作者都得到了教師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教職員工極大的支持。威廉·F·羅素(William F. Russell)校長和他的行政助理弗朗西絲·謝里登(Frances Sheridan)女士從校長辦公室繁多的文件中整理出寫作所需的文檔,提供了寶貴的幫助;霍利斯·卡斯韋爾(Hollis L. Caswell)院長, 財務總監(jiān)薩德·洪加特(Thad Hungate),教務長米爾頓·德爾·曼佐(Milton C. Del Manzo),以及他們各自的助手也給予了類似的幫助。教師學院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了完整的教師學院的作品集(被稱為Collegiana),并無私地花費了大量時間幫助查找原始資料。約瑟夫·麥格拉思(Joseph McGrath)先生在收集和整理研究材料方面,提供了遠超其職責范圍的持續(xù)的幫助。在書稿寫作的各個階段,手稿的不同部分都得到羅素校長、克拉倫斯·林頓(Clarence Linton)教授、喬治·S·康茨(George S. Count)教授和R.弗里曼·巴茨(R. Freeman Butts)教授,以及教師學院的各位同仁的審讀和他們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陡鐐惐葋喆髮W二百年歷史》(Columbia University Bicentennial History)的總編輯德懷特·曼納(Dwight Miner)教授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提供了寶貴的幫助和鼓勵,同時也閱讀了整部手稿,并給出批評意見。教師學院的Helen Throp小姐熱心地完成終稿的打字。
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都歸功于以上諸公及其他同事,而本書中的不足之處主要由作者負責。
勞倫斯·A·克雷明
戴維·A·香農
瑪麗·伊芙琳·湯森
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
1953年10月
何珊云,教育學博士,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學習科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教育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TC)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研究。曾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教育發(fā)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刊物上發(fā)表一系列論文,出版多部教育學著作、譯作。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子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參與教育部、發(fā)改委等單位的委托咨詢報告。楊依林,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生,從事課程理論發(fā)展研究。
部分:1927前
I學院背后的理念 1
II創(chuàng)建者 7
格蕾絲·霍德利·道奇 7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13
詹姆斯·厄爾·羅素 21
III先驅者和他們的后繼者 33
IV夢想的實現(xiàn),1900-1927 49
標準、課程和管理的變革 49
繼續(xù)教育和暑期班 54
一戰(zhàn)的影響 59
重建歲月 61
V校舍與資金 70
校舍的發(fā)展 70
資金 80
VI教師學院的學校,1884-1927 84
賀拉斯·曼學校 84
斯派爾學校 88
賀拉斯·曼男子學校 90
林肯學校 92
VII教師學院的學生,1887-1927 97
第二部分:1927-1953
VIII重組學院,1927-1935 108
重組的開始 112
教師學院與經濟大蕭條早期 118
IX誰的黃昏?,1935-1939 125
推進重組 125
高等學院(THE ADVANCED SCHOOL) 135
學院生活 139
政治和教育的交匯 144
X戰(zhàn)爭年代的教師學院,1939-1945 150
財務情況 150
學院作用的重新評估:1940-1943 152
行政民主的進一步發(fā)展 156
戰(zhàn)爭對學院的影響 159
組織和培養(yǎng)項目的持續(xù)調整 162
邁向戰(zhàn)后時期 167
XI戰(zhàn)后世界中的教師學院,1945-1953 170
學院擴張 171
教師學院的組織與管理 175
XII學校與研究所,1927-1953 189
XIII全體教師,1927-1953 208
XIV學生,1927-1953 219
XV永恒的主題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