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凹作品自選·散文卷 救贖》集結(jié)了作者近年的散文佳作,從此次選入的散文可以看到作者博極群書的影子。內(nèi)容涉及甚廣,其中既有讀書的經(jīng)驗,也有自我省思和生命感悟等。作者追求文字的“復合”品質(zhì),學識、思想和體驗,不露聲色、自然而然地融會在一起。書中收入了文化邊城——鳳凰、晉行記趣、蜀行筆記、鄱陽三韻、撫仙湖小語、醉竹海、塔里木感懷、訪羅日記、懷柔山水,智性存焉、西河古鎮(zhèn)之圩、百瑞谷賦等多篇散文作品。
經(jīng)年的散文寫作,已形成了“文字思維”,作者所經(jīng)歷的人事與物象,用文字的編織,勾畫出意義。文字是一種性靈,而不是工具,它默默地獨處著,等待著“意義”。文字的等待與作者的等待是相向而行的找尋,一經(jīng)“路遇”,就結(jié)伴而行,共同完成了“意義”的過程。
路遇,因為不是預先的邀約,便具有宿命色彩,為了從“宿命”中掙脫出來,作者有意識地選定了一種與自己的身份、影響和年齡、閱歷相適應的文字樣式,就那樣一路書寫,一路救贖。
★圖書采用自然、雅致的裸背裝。內(nèi)文采用100%進口優(yōu)質(zhì)木材纖維精制而成,具有先進環(huán)保理念的純質(zhì)紙。內(nèi)封和護封為優(yōu)質(zhì)特種紙等材料。
★一位沉得住氣的寫作者,近四十年寫作生涯,寫作活動少功名、功利成分。甘于寂寞,不做欺世文章,不說欺人之語。多是娓娓道來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
★外界的評價很不重要,快意于文字本身,這一點與孫犁和汪曾祺仿佛。
◆篇章細膩而宏大,典雅而老到,擁有非常深厚的生活積累和文字修為。
◆作者親自挑選、編排文章,選定封面。
我經(jīng)年的散文寫作,已形成了“文字思維”——所經(jīng)歷的人事與物象,即便是沒有明顯的意義,也想用文字的編織,勾畫出意義。這是一種本能,在它的推動下,居然就有文章源源不斷地寫出來,令人驚奇不已。
文字真的是一種性靈,而不是工具,它默默地獨處著,等待著“意義”。
文字的等待與作者的等待是相向而行的尋找,一經(jīng)“路遇”,就結(jié)伴而行了,共同地完成了“意義”的過程。
路遇,因為不是預先的邀約,便具有宿命色彩,能寫出什么樣的文章,作者本人也是難以預料的。
三十年前的一個晚上,在吱吱響的日光燈下枯坐,腦子里突然冒出了“媒婆”這兩個字眼,自己便感到很詫異,因為此時的我,已經(jīng)有了很優(yōu)雅的生活,所處的語境是與如此俚俗的字眼不相干的,便想把它們驅(qū)趕出去。但是,愈是驅(qū)趕,愈是呈現(xiàn),弄得你心情煩躁。便只好抻過幾張白紙,在紙面上把這兩個字寫下來。奇怪地,一旦落筆,相關(guān)的字詞就接踵而來,直至寫得筋疲力盡。擲筆回眸,竟是一篇很完整的關(guān)于媒婆的文章,且有不可遮掩的“意義”透出紙背。
便不敢再兒戲了,定了一個《中國媒婆》的名字,恭恭敬敬地抄錄在稿紙上,寄給一家叫《散文》的雜志。一月有余,竟被登在重要的位置上,不久,竟又被著名的選家、著名的選本(選刊)接連地選載與收錄。二十一世紀的開元之年,居然被一本叫《二十世紀中國散文經(jīng)典》的書樹為“經(jīng)典”了。真是始料不及。
有論者說,這篇文章文字典雅老道,非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和長期的文字修養(yǎng)而不能為。這個評語把我嚇壞了,因為那一年我才25 歲,弄文字也不過三五年的功夫。真正的原因,是“媒婆”這樣的字眼顯得老舊,老舊到最后,就“老道”了——是文字驅(qū)動的結(jié)果,與作者的閱歷和修養(yǎng)無關(guān)。
還是二十年前的一天晚上,低檔的燒酒喝多了,神魂顛倒,憤世嫉俗,不平之氣盈滿胸臆,便口出悖語,且喋喋不休。酒友被嚇壞了,把我推進房間,叮囑道:“有不平事寫在紙上,莫在大庭廣眾之下胡言亂語!北惆涯切┓趴v的字眼涂鴉在紙上,不期就涂成了一篇《悖語人生》。文章在《青年文學》發(fā)表之后,竟得到一片喝彩,還被選家選進一部“先鋒散文”,意外地撈了一個先鋒散文家的名號。
這真是一件哭笑不得的事。素日的我,是循規(guī)蹈矩的一個人,筆底的文字也是很本分的成色,與“放浪”是無緣的。是被酒液燒灼了的文字推動著我往前走,稀里糊涂地呈現(xiàn)了“先鋒”的意義。那樣的文字,既屬于我,又不屬于我,是命運之賜。
這種情狀給了我一個啟示:所謂內(nèi)容決定形式,是偏頗的,文字(語言)本身的存在方式,往往就是內(nèi)容,就是“意義”。
孫犁早期的文章為何有湖光水澤?因為他使用了與水氣有關(guān)的字眼。晚年之后,他怕動蕩,怕水,躲進書齋里,整理舊書,對古色古香的文字有感情,下筆為文,便是“蕓齋筆記”和“書衣文錄”那樣冷峭、簡樸的文本。俞平伯和廢名的散文為何有“澀”味?是因為他們歡喜于用澀味的字詞書寫。是文字之“澀”,而非內(nèi)容之“澀”。如果把他們的文字特色解構(gòu)掉,文章的內(nèi)容其實是很平白的,甚至是很平庸的。
換個角度看,說到“能寫出什么樣的文章,作者本人也是難以預料的”,這是對不成熟的作者而言。對于那些成熟的寫作者,他們深知文字對作者的推動作用,為了從“宿命”中掙脫出來,他們自覺地采取了“反抗”的姿態(tài),有意識地選定了一種與自己的身份、影響和年齡、閱歷相適應的文字樣式,就寫那樣的文章,就發(fā)那樣的格致,于是,“風格”就形成了。
所以,所謂“風格”,標志著寫作者已進入了一個與文字和諧相處,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寫作境界。
從本質(zhì)上,這體現(xiàn)了對文字的敬畏。
……
凸凹,本名史長義,著名散文家、小說家、評論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文聯(lián)理事、北京作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作家協(xié)會散文委員會主任、房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被評論界譽為繼浩然、劉紹棠、劉恒之后,北京農(nóng)村題材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作家。
創(chuàng)作以小說、散文、文學評論為主,已出版著作近40余部。著有長篇小說《慢慢呻吟》《大貓》《玉碎》《玄武》《京西之南》《京西文脈》和《京西遺民》等12部,中短篇小說集3部,評論集1部,散文集《以經(jīng)典的名義》《風聲在耳》《無言的愛情》《夜之細聲》《故鄉(xiāng)永在》等30部,出版有《凸凹文集》(八卷本),總計發(fā)表作品800余萬字。近60篇作品被收入各種文學年鑒、選本和大中學教材,作品獲省級以上文學獎30余項,長篇小說《玄武》獲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文藝評選一等獎和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獎;散文作品獲冰心散文獎、第二屆汪曾祺文學獎金獎、第五屆老舍散文獎、第三屆全國青年文學獎和十月文學獎。2010年被評為北京市“德藝雙馨”文藝家,2013年被授予全國文聯(lián)先進工作者稱號。
自序·文字與心靈結(jié)伴而行 一
輯一·世象
盈滿 三
生命同謀 八
蜂擎荊旗 一二
人行羊跡 一七
夜話 二三
隙地 二九
山腔響遠 三五
山石殤 四二
舊信有寄 五四
喜樂 六〇
師表 六五
故鄉(xiāng)滋味 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