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職高專化學課程“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無機及分析化學
定 價:31.8 元
- 作者:黃月君 ,曹延華 著
- 出版時間:2010/1/1
- ISBN:9787560959399
- 出 版 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O61
- 頁碼:296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無機及分析化學》將傳統(tǒng)的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的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全書共12章,主要內容有溶液和膠體、物質結構、元素、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定量分析化學概論、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法、配位平衡與配位滴定法、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電勢法及永停滴定法、紫外一可見分光光度法、色譜分析法。各章附有學習目標、學習小結、目標測試,書后附有目標測試部分參考答案。
《無機及分析化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適用于高職高專醫(yī)藥、食品、農林、輕工、生物、環(huán)境類及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也可作為成人高校相關專業(yè)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本書為全國高職高;瘜W課程“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之一,將傳統(tǒng)的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的課程內容整合而成。本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適用于高職高專醫(yī)藥、食品、農林、輕工、生物、環(huán)境類及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也可作為成人高校相關專業(yè)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本書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作為編寫的指導思想,根據(jù)高職高專教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及高職高專學生應具有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和素質要求編寫。編寫時,堅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能力培養(yǎng)為本位”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打破完整學科型的教材體系,緊扣“實用為主,必需、夠用和管用為度”的原則,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本科壓縮”模式,體現(xiàn)“工學結合”導向,構建適用于高職高專相關專業(yè)的《無機及分析化學》教材新體系。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編寫時充分考慮高職高專類專業(yè)特點,將原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兩門獨立課程的教學內容精心遴選后進行有機整合,加強基礎,突出重點。刪除了較深奧的理論分析和闡述,力求做到既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又具有較完整的基礎化學知識體系。如將定量化學分析的四種滴定分析法融入四大化學平衡,并以化學平衡原理為基點展開,充分體現(xiàn)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的一體化。對各種化學分析方法,特別是現(xiàn)代主要儀器分析方法,著重強化實際應用,使教學內容更切合高職高專類專業(yè)教育實際,既體現(xiàn)了化學課程的專業(yè)基礎課特色,又著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緒論
0.1 化學研究的對象及范圍
0.2 無機及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
0.3 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基本內容
0.4 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及意義
第1章 溶液和膠體
學習目標
1.1 分散系
1.1.1 基本概念
1.1.2 分類
1.2 溶液
1.2.1 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
1.2.2 溶液濃度表示方法的相關計算
1.3 稀溶液的依數(shù)性
1.3.1 溶液的蒸氣壓下降
1.3.2 溶液的沸點升高
1.3.3 溶液的凝固點降低
1.3.4 溶液的滲透壓
1.4 膠體溶液
1.4.1 溶膠
1.4.2 高分子溶液
1.5 表面現(xiàn)象
1.5.1 表面張力與表面能
1.5.2 表面吸附
1.5.3 表面活性劑
學習小結
目標測試
第2章 物質結構
學習目標
2.1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
2.1.1 核外電子的運動
2.1.2 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的描述
2.2 核外電子的排布
2.2.1 近似能級圖
2.2.2 核外電子排布的規(guī)律
2.3 元素周期律與元素的基本性質
2.3.1 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周期表
2.3.2 元素基本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2.4 化學鍵
2.4.1 離子鍵
2.4.2 共價鍵
2.5 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2.5.1 分子的極性
2.5.2 分子問作用力
2.5.3 氫鍵
學習小結
目標測試
第3章 元素
學習目標
3.1 s區(qū)元素
3.1.1 s區(qū)元素的通性
3.1.2 氫
3.1.3 鈉和鉀
3.1.4 鎂和鈣
3.2 p區(qū)金屬元素
3.2.1 p區(qū)金屬元素的通性
3.2.2 鋁
3.2.3 鍺、錫、鉛
3.2.4 銻、鉍
3.3 p區(qū)非金屬元素
3.3.1 p區(qū)非金屬元素的通性
3.3.2 鹵素
3.3.3 氧、硫、硒
3.3.4 氮和磷
3.3.5 碳
3.4 d區(qū)元素
3.4.1 d區(qū)元素的通性
3.4.2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學習小結
目標測試
第4章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學習目標
4.1 化學反應速率
4.1.1 化學反應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4.1.2 化學反應速率理論
4.1.3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2 化學平衡
4.2.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4.2.2 化學平衡常數(shù)
4.2.3 化學平衡的移動
4.2.4 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
學習小結
目標測試
第5章 定量分析化學概論
學習目標
5.1 定量分析概述
5.1.1 定量分析的任務和作用
5.1.2 分析方法的分類
5.2 誤差與分析數(shù)據(jù)的處理
5.2.1 誤差的分類
5.2.2 準確度與精密度
5.2.3 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5.2.4 有效數(shù)字及其運算規(guī)則
5.2.5 可疑值的取舍
5.3 滴定分析法
5.3.1 滴定分析法概述
5.3.2 標準溶液
5.3.3 滴定分析計算
學習小結
目標測試
第6章 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法
學習目標
6.1 酸堿質子理論
6.1.1 酸堿的定義和共軛酸堿對
6.1.2 酸堿反應的實質
6.1.3 酸堿的強度和溶液的酸堿性
6.2 酸堿平衡
6.2.1 水的解離和溶液的pH值
6.2.2 溶液的酸堿平衡
6.3 緩沖溶液
6.3.1 緩沖溶液的概念和組成
6.3.2 緩沖作用原理
6.3.3 緩沖溶液pH值的計算
6.3.4 緩沖容量與緩沖范圍
6.3.5 緩沖溶液的選擇與配制
6.4 酸堿滴定法
6.4.1 酸堿指示劑
6.4.2 酸堿滴定類型及指示劑的選擇
6.4.3 酸堿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6.4.4 酸堿滴定法應用示例
6.5 非水溶液的酸堿滴定
6.5.1 溶劑
6.5.2 堿的滴定
6.5.3 酸的滴定
學習小結
目標測試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法
學習目標
7.1 溶度積規(guī)則
7.1.1 沉淀一溶解平衡與溶度積常數(shù)
7.1.2 溶度積與溶解度的相互換算
7.1.3 溶度積規(guī)則
7.1.4 影響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7.2 難溶電解質沉淀的生成與溶解
7.2.1 沉淀的生成
……
第8章 配位平衡與配位滴定法
第9章 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
第10章 電勢法及水停滴定法
第11章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第12 色譜分析法
目標測試部分參考答案
附錄
參考文獻
自然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們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在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宇宙間以光年為單位計算其大小的龐大星系,到人肉眼無法看到的分子、原子、電子等微觀粒子,化學都以不同的運動形式存在著。
化學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是其他許多學科的基礎;瘜W(chemistry)是研究物質化學運動的科學,它是在分子、原子或離子等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guī)律以及變化過程中能量關系的一門科學;瘜W科學來源于生產,其產生及發(fā)展與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連,人類的衣、食、住、行,也無不與化學科學密切相關,化學元素和化學物種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寶庫。人類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給化學科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研究對象和物質技術條件,開辟了廣闊的研究領域。化學科學來源于生產,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的進步。在應對社會發(fā)展所面臨的人口、資源、能源、糧食、環(huán)境、健康等各種問題的嚴峻挑戰(zhàn)中,化學科學都發(fā)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瘜W科學的發(fā)展正是這樣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人生產過程,推動了生產的迅猛發(fā)展。
化學研究的范圍如下。
(1)物質的組成、結構與其性質之間的關系。
“組成”包括定性組成和定量組成。弄清物質的定性組成,應確證它含有哪些元素;物質的定量組成包括各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原子個數(shù)比、化學式及分子式等。
“結構”包括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以及說明物質結構的各種結構理論。
“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諸如溶解性、熱性質和某些譜學性質等在化學中應用相當廣泛,自然也成為化學的研究內容。
“關系”即內在聯(lián)系。物質的組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組成和結構,性質決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