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都和文化》是一部全方面詳細介紹中國古都和文化的專著,也是中國古都學的奠基之作。
都城是一國的心臟,也是一國的縮影。中國歷史上總計有兩百多處古都,其中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被譽為七大古都,特別是前五者都曾作為統(tǒng)一王朝的都城,是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本書不僅對歷代各性質(zhì)的古都進行了梳理統(tǒng)計,而且從自然、經(jīng)濟、軍事、社會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發(fā)展、繁榮、蕭條甚至廢棄,從而反映了王朝的治亂興衰。同時,都城也是全國各地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匯融合的重要樞紐,對一朝一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誠如作者所言,時移世易,當時都城,過后皆成古都,仿佛已為陳跡。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斷,仍在融通發(fā)展之中,數(shù)千年來始終一脈相承。本書正是一部了解古都之于中國幾千年歷史和文化發(fā)展重要性的大師之作。
☆中國古都研究的開山之作,北大教授辛德勇作序
☆會通歷史地理各分支領域,宏觀三千余年古都興廢之于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大勢
☆從政治、地理、經(jīng)濟、軍事、社會、文化,梳理了古都的形成、發(fā)展、繁榮、蕭條與廢棄
☆都邑是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匯融合的樞紐
《中國古都和文化》是中國古都學的奠基之作,充分體現(xiàn)了史念海先生治學氣勢的博大(北大教授辛德勇語),堪稱此領域的入門秘籍,以及治學的一道門檻。
中國所在的這片區(qū)域面積遼闊,各種地形、山脈走勢、河流分布將之分為不同區(qū)域,這導致了各個區(qū)域在經(jīng)濟、社會、文化、民族、環(huán)境、交通等方面的極大差異。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無論其統(tǒng)治區(qū)域或大或小,都面臨著如何定都的問題。
周朝為什么設立宗周和成周兩個都城?秦朝、西漢、隋朝和唐朝等大統(tǒng)一王朝為何都定都關中?魏文帝遷都洛陽,為何給北魏政局帶來震蕩?唐朝之后,北宋為什么拋棄關中的長安而定都一馬平川的開封?南宋為什么選擇臨安作為都城,這對南宋的命運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朱棣為什么將明朝的都城從南方的南京遷到緊靠邊疆的北京?來自蒙古草原的元朝統(tǒng)治者和東北的清朝統(tǒng)治者為何都選擇定都北京?……定都不僅反映了王朝的開國格局,也會影響王朝歷史的發(fā)展。歷史上,既有秦漢大一統(tǒng)的成功,也有宋朝興亡的深刻教訓。這其中有深刻的政治、地理、經(jīng)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因素在影響王朝對于都城的選擇。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就更為復雜,所以也會出現(xiàn)一個王朝同時設立幾個都城的情況。
都城作為一國的中心,是全國各地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匯融合的重要樞紐,對一朝一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其中為著名的莫過于長安、洛陽和開封。長安長期作為大統(tǒng)一王朝的都城,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方的起點,東西文化交往的中心。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在中國逐漸興盛。長安和洛陽的佛寺數(shù)量非常多。東魏的楊炫之所著《洛陽伽藍記》,就記述了洛陽佛寺的情況,而隋唐時期,長安城的佛寺遠較洛陽為多。北魏孝文帝更是通過遷都洛陽,實現(xiàn)了鮮卑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
《中國古都和文化》是一本通書,雖是講古都,但會通了自然地理、經(jīng)濟地理、軍事地理等歷史地理的各個領域,無論是宏觀三千余年古都的興廢,還是了解有關中國歷史的一些硬核知識,《中國古都和文化》都是值得閱讀的一部大師級作品。
史念海(19122001),字筱蘇,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歷史地理學之一代宗師。
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陸縣,1932年考入輔仁大學歷史系。1934年成為《禹貢》半月刊的作者和禹貢學會成員,畢業(yè)后留駐學會,協(xié)助顧頡剛編輯出版刊物。1941年至1946年,任重慶國立編譯館副編審,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47年至1948年擔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1948年后,歷任西北大學、西安師范學院、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副校長,后任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長。
20世紀30年代,在顧頡剛先生的具體指導下,史念海完成《中國疆域沿革史》,開啟了中國疆域變遷研究的先河。
1944年《中國的運河》出版,這是史念海先生在艱苦的條件下為推進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而上下求索的一個重大成果。
20世紀50年代,《中國歷史地理綱要》書成,標志著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建立。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出版的《河山集》系列,收錄了史念海先生絕大部分代表性學術(shù)論文,涉及經(jīng)濟地理、自然地理、軍事地理、政區(qū)地理等領域,反映了中國歷史地理學各個分支領域的建立和發(fā)展歷程,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史上的里程碑式著述。
史念海也是中國古都學的創(chuàng)始人,所著《中國古都和文化》成為中國古都學的奠基之作。
目 錄
一 中國古都學芻議
(一)建立中國古都學的基礎/15
(二)建立中國古都學的必要性/17
(三)中國古都學的意義及其范疇/20
(四)中國古都學的研究方法/35
二 中國古都概說
(一)中國古都學的定義及其主要內(nèi)容/51
(二)中國古都的數(shù)目及其建都的年代/59
(三)歷代的陪都/142
(四)古都年代綜論/149
(五)古都的地理分布/178
(六)七大古都名稱的確定/189
(七)小結(jié)/194
三 中國古都 形成的因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環(huán)境/213
(二)形成古都的經(jīng)濟因素/224
(三)形成古都的軍事因素/230
(四)形成古都的社會基礎/241
(五)小結(jié)/244
四 中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一)探求國土的中心點/252
(二)利用交通沖要的位置/254
(三)憑恃險要的地勢/257
(四)地理因素與對外策略/260
(五)接近王朝或政權(quán)建立者的根據(jù)地/265
(六)政治中心與經(jīng)濟中心的關系/270
(七)余論/274
五 中國古代都城建都期間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利用和改造及其影響
(一)都城周圍地形罅漏的補苴/283
(二)以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 交通網(wǎng)的建立/289
(三)解決都城糧食供應問題的設施和策略 ――對于河流的利用和改造/295
(四)都城附近土壤的改良和重要農(nóng)作物 種植地區(qū)的推廣/310
(五)都城附近植被的維護與破壞/318
(六)小結(jié)/326
六 中國古都和文化
(一)古都文化為當代全國文化的匯集和代表/337
(二)域外文化的吸取,使古都文化更為豐富多彩/345
(三)古都的文化及其傳播和影響/355
(四)小結(jié)/365
七 論中國古都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通
(一)都城形勢的變遷與文化融通的延續(xù)/377
(二)古都文化的遺存與當代文化的融通/434
(三)古都文化對于當代文化的作用/468
(四)小結(jié)/473
八 中國古代都城的蕭條與破壞
(一)政治變化的作用/485
(二)戰(zhàn)爭的沖擊/493
(三)自然條件的變化/497
(四)民族關系的影響/502
九 唐代長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變遷
(一)唐代長安外郭城的輪廓/513
(二)縱橫于諸里坊間的街道/516
(三)里坊的分布/522
(四)里坊的規(guī)模及其坊墻和坊門/527
(五)里坊內(nèi)的橫街和十字街/533
(六)里坊內(nèi)的曲巷/542
(七)里坊內(nèi)的寺觀/547
(八)小結(jié)/559
附錄 一唐代長安和洛陽
(一)隋唐兩代以前長安和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緣由/563
(二)長安和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規(guī)模/572
(三)強大的政治中心和繁榮的經(jīng)濟都會/583
(四)東西并峙交相輝映的文化中樞/592
(五)唐末遷都后的長安和洛陽/608
附錄二《中國古都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