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療又稱灸法,是*古老的中醫(yī)療法之一,是歷 代醫(yī)家和養(yǎng)生家非常重視的治病方法和養(yǎng)生大法,是 現(xiàn)代人調(diào)理亞健康、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的好方法。
本書根據(jù)前人的認識和經(jīng)驗,結(jié)合灸療在保健養(yǎng)生方 面的優(yōu)勢,以灸療調(diào)理亞健康為中心介紹了相關的知 識。周運峰、胡木明主編的《亞健康灸療調(diào)理》分為 總論和各論兩部分,共9章。總論部分重點介紹了健 康與亞健康的概念及相關知識,灸療的相關知識及常 用方法,灸療對亞健康的作用及影響等;各論部分重 點介紹了亞健康常見癥狀、常見體質(zhì)、常見中醫(yī)證候 的灸療調(diào)理,以及亞健康之特色灸療和常用保健穴位 灸。
總論
章 健康與亞健康
節(jié) 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概念的提出
(二)健康概念的內(nèi)涵
(三)健康概念的動態(tài)性
二、亞健康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jié) 中醫(yī)對亞健康的認識
一、中醫(yī)對健康的認識
二、中醫(yī)對亞健康的認識
(一)中醫(yī)的疾病觀
(二)中醫(yī)的亞健康觀
第三節(jié) 亞健康的分類
一、軀體亞健康
二、心理亞健康
三、社會交往亞健康
四、道德亞健康
第二章 灸療概論
節(jié) 灸療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灸療的起源
二、灸療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灸療的作用
一、溫經(jīng)散寒
二、消瘀散結(jié)
三、扶陽固脫
四、升陽舉陷
五、拔毒泄熱
六、防病保健
第三節(jié) 灸療的特點
第四節(jié) 灸療的適應證、禁忌證
一、灸療的適應證
二、灸療的禁忌證
第三章 亞健康與灸療
節(jié) 亞健康灸療的調(diào)理原則
一、因時因地而宜
二、按不同年齡、性別施灸
(一)中老年時期的灸療
(二)青少年時期灸療
(三)小兒時期灸療
(四)婦女的灸療
第二節(jié) 灸療對亞健康的作用
一、溫經(jīng)散寒
二、通絡止痛
三、培補元氣
四、行氣活血
第四章 灸療與經(jīng)絡腧穴
節(jié) 經(jīng)絡腧穴概述
一、經(jīng)絡學說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經(jīng)絡學說的起源
(二)經(jīng)絡學說的發(fā)展
二、經(jīng)絡的循行
(一)手太陰肺經(jīng)
(二)手陽明大腸經(jīng)
(三)足陽明胃經(jīng)
(四)足太陰脾經(jīng)
(五)手少陰心經(jīng)
(六)手太陽小腸經(jīng)
(七)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八)足少陰腎經(jīng)
(九)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十)手少陽三焦經(jīng)
(十一)足少陽膽經(jīng)
(十二)足厥陰肝經(jīng)
(十三)督脈
(十四)任脈
三、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
(一)聯(lián)系臟腑、溝通內(nèi)外
(二)運行氣血、營養(yǎng)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衛(wèi)機體
四、經(jīng)絡的病理變化
(一)經(jīng)絡的病候及其機制
(二)傳注病邪、反映病候
五、經(jīng)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說明病理變化
(二)指導辨證歸經(jīng)
(三)指導針灸治療
六、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發(fā)展
(二)腧穴的分類
(三)腧穴的命名
(四)腧穴的作用
第二節(jié) 灸療調(diào)理常用的腧穴
一、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折量定位法
(二)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四)簡便定位法
二、各部位常用腧穴
(一)頭面部
(二)頸項部
(三)胸腹部
(四)腰背部
(五)肩及上肢部
(六)臀及下肢穴
(七)常用奇穴
第五章 常用的灸療方法
節(jié) 艾灸
一、灸用材料
(一)艾葉
(二)艾絨
(三)艾炷
(四)艾卷
(五)其他灸料
二、常見的艾灸方法
(一)艾炷灸
(二)艾卷灸
(三)溫灸器灸
(四)溫針灸
(五)鋪灸法
第二節(jié) 其他灸療
一、燈火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二、火龍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三、天灸
(一)蒜泥灸
(二)蔥姜灸
(三)白芥子灸
(四)吳茱萸灸
(五)斑蝥灸
(六)威靈仙灸
(七)毛茛灸
四、蠟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五、泥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六、蒸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七、紅外線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八、光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九、電熱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十、扶陽罐灸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證
(三)注意事項
第三節(jié) 操作要求
一、恰當選擇施灸方法
二、嚴格掌握施灸劑量
三、誘發(fā)灸感傳導
(一)操作要點
(二)灸感傳的特征
四、頻度與療程
五、注意事項
六、灸療補瀉
(一)辨證施治是灸法補瀉的基礎
(二)灸療補瀉的具體操作
第四節(jié) 灸法意外及處理
一、暈灸
二、灸療過敏
三、灸療中毒
第五節(jié) 灸后調(diào)養(yǎng)
一、養(yǎng)生
(一)正確養(yǎng)生要點
(二)注重生活細節(jié)
二、食療
(一)四季食療
(二)食療歌
各論
第六章 亞健康常見癥狀的灸療調(diào)理
節(jié) 目干澀
第二節(jié) 身體疼痛
第三節(jié) 耳鳴
第四節(jié) 頭暈
第五節(jié) 頭痛
第六節(jié) 夜尿多
第七節(jié) 便稀
第八節(jié) 便秘
第九節(jié) 飲食減少
第十節(jié) 腹脹
第十一節(jié) 咽干
第十二節(jié) 眼、面肌痙攣
第十三節(jié) 健忘
第十四節(jié) 心悸
第十五節(jié) 失眠
第十六節(jié) 自汗
第十七節(jié) 盜汗
第十八節(jié) 經(jīng)前乳脹
第十九節(jié) 月經(jīng)失調(diào)
第二十節(jié) 帶下量多
第二十一節(jié) 皮膚瘙癢
第二十二節(jié) 嗜睡
第二十三節(jié) 畏寒
第二十四節(jié) 牙齒松軟
第二十五節(jié) 情緒低落
第二十六節(jié) 煩躁易怒
第二十七節(jié) 下肢無力
第七章 常見體質(zhì)的灸療調(diào)理
節(jié) 平和質(zhì)
第二節(jié) 氣虛質(zhì)
第三節(jié) 陽虛質(zhì)
第四節(jié) 陰虛質(zhì)
第五節(jié) 痰濕質(zhì)
第六節(jié) 濕熱質(zhì)
第七節(jié) 血瘀質(zhì)
第八節(jié) 氣郁質(zhì)
第九節(jié) 特稟質(zhì)
第八章 亞健康特色灸療方法
節(jié) 特色辨證灸
一、肝氣郁結(jié)證
二、脾虛痰阻證
三、肝郁化火證
四、腎精不足證
五、脾虛濕困證
六、脾腎兩虛證
七、心脾兩虛證
八、肺脾氣虛證
九、氣血虧虛證
十、氣虛血澀證
十一、氣陰兩虛證
十二、肝腎陰虛證
十三、心腎不交證
十四、心肝血虛證
十五、濕熱蘊結(jié)證
第二節(jié) 特色臟腑灸
一、疏肝灸
二、養(yǎng)心灸
三、健脾灸
四、養(yǎng)肺灸
五、補腎灸
第九章 常用保健穴位灸
節(jié) 神闕灸
第二節(jié) 足三里灸
第三節(jié) 氣海灸
第四節(jié) 關元灸
第五節(jié) 大椎灸
第六節(jié) 風門灸
第七節(jié) 身柱灸
第八節(jié) 膏肓灸
第九節(jié) 涌泉灸
第十節(jié) 百會灸
第十一節(jié) 三陰交灸
第十二節(jié) 風池灸
第十三節(jié) 陽陵泉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