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初,石頭縫里迸出了一個孫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陳志華
幾千年的建筑史無非是帝王將相宮殿廟宇的歷史……
他關心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將其當作建筑學的基本層次,而任憑宮殿倒塌。
他關心人的尺度,強調恢復人道的基礎,需要的標準、功能的標準、情感的標準,認為這就是一切。
他提出了建筑必須走平民化、工業(yè)化、功能化道路,反對搞虛假裝飾的古典主義;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機器這句劃時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現(xiàn)代建筑的美學觀念工程師美學。
他的徹底性和堅定性,他的石破天驚的理論和觀念,對世界現(xiàn)代建筑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本書為建筑領域經典,已多次出版,而陳志華的譯本被公認為相當準確、能夠體現(xiàn)原作精髓的本子。本版以本館2016年版為底本,增補金克司的《勒考柏西葉評傳》(附錄2),柯布西耶的《空氣聲音光線:在國際現(xiàn)代建筑師協(xié)會上的講話》(附錄3),《盧那察爾斯基論柯布西耶》(附錄4),《柯布西耶與住宅和現(xiàn)代建筑紀念柯布西耶誕生100周年》(附錄5)四篇附錄,還原譯者對柯布西耶及其思想的譯介和研究歷程。
第二版序言
自從這本書的版出版之后,到處都產生了對與建筑有關的事情的興趣。以前在《新精神》上發(fā)表過的某些篇章的主要內容造成了一種突發(fā)的情況:談論建筑,喜歡談論建筑,希望有能力談論建筑。這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運動的后果。18世紀也曾產生過對建筑的普遍熱情:資產階級設計建筑,大官僚們也設計;布隆代爾(Blondel)、拜豪(Claude Perrault),前者設計了圣德尼門,后者設計了盧浮宮東廊。整個國家蓋滿了表現(xiàn)這種精神的作品。
目前這本書所設想的起作用的方式是,不企圖說服專業(yè)人員,而是說服大眾,要他們相信一個建筑時期來臨了。大眾對設計室里的那些問題沒有興趣,僅僅關心一個能給他們帶來已在別處顯出端倪的享受(汽車旅游、海上巡游,等等)的新建筑,這新建筑首先能滿足新的情感。怎么,這新情感是什么?這是我們時代的建筑意識,在深刻的孕蕾時期之后,像花朵一樣開放了。新的時代,一荒蕪的精神土地,一建造住宅的迫切需要。一幢住宅是這樣的一種人道的域界,它圍護我們,把我們跟有害的自然現(xiàn)象隔開,給我們以人文的環(huán)境,為我們這些人。需要滿足一個本能的愿望,需要實現(xiàn)一種自然的功能。建筑!這不僅僅是職業(yè)的技術工作。一場沖動的公共思想運動,在一些特征性的轉折點上,表明了建筑以什么方式聽從對它的行動的命令。
建筑成了時代的鏡子。
現(xiàn)代的建筑關心住宅,為普通而平常的人關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憑宮殿倒塌。這是時代的一個標志。
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這就是恢復人道的基礎,人的尺度,需要的標準、功能的標準、情感的標準。就是這些!這是重要的,這就是一切。這是個高尚的時代,人們拋棄了豪華壯麗。
這本書寫得很辛辣。當時代精神還被包裹在垂死的時代的令人厭惡的破衣服里的時候,怎么用超脫的高雅風度來談論作為時代精神的成果的建筑呢?
因而,理所當然,為了擺脫沉重得壓死人的鉛質的外套,就要拋出標槍去刺穿它,用各種各樣的打擊去突破那沉重的外套。突破。在這里穿一個孔,在那里穿一個孔。那就是窗子!我們見到了悶死人的鉛質外套外面的遠景。穿孔看遠景。有效的、靈驗的策略。我支持這個策略,何況幾乎是非如此不可。
這本書要重印了,應該進一步完善它,應該把已經打穿的孔擴大。在這次新版里這么做的話,無異于寫另外一本書。因此我不改動它而寫了另外兩本書,它們好像左右兩只翅膀。它們將和《走向新建筑》的再版本同時由同一個出版社出版,它們是:《城市規(guī)劃》和《今日裝飾藝術》。過去一年里,我在《新精神》雜志上討論過這兩個思想領域,這本關于當今行為的雜志把現(xiàn)代各種事件的許多方面并列地放在一起,用它們造了個清晰的、協(xié)調的、令人信服的模擬像。這尊像,面目剛強堅定,引起我們的同情,引起我們的競賽,引起我們的手和心的有效的工作。
《走向新建筑》出版只有一年,這一年里它走過的路兩側都有強大的支持,一側是城市的建筑現(xiàn)象,建筑在那里找到了位置,另一側我們同意用那個討厭的詞一裝飾藝術來稱呼?克鼈,我們應該發(fā)現(xiàn)在我們手邊經常存在著一種建筑精神,伴隨著我們的一切行動,使我們既陶醉于感覺的魅力,又保持男性的尊嚴。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20世紀*著名的建筑大師、城市規(guī)劃大師和作家,現(xiàn)代建筑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被稱為現(xiàn)代建筑的旗手。從1920年起,在他主編的《新精神》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論文,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業(yè)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應的新的建筑美學,這些論文匯集為《走向新建筑》。
譯者簡介:
陳志華(1929 ),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家。1952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并留校任教。長期從事外國建筑史、園林史、建筑學理論、文物建筑保護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譯了多種重要的建筑史和建筑理論作品。1989年開始,帶領清華大學鄉(xiāng)土建筑研究組從事鄉(xiāng)土建筑研究,出版了大量有影響力的專著。持續(xù)撰寫建筑評論文章,堅守建筑發(fā)展的科學觀和民主觀。
第二版序言
內容提要
工程師的美學·建筑
給建筑師先生們的三項備忘
Ⅰ 體塊
Ⅱ 表面
Ⅲ 平面
基準線
視而不見的眼睛
Ⅰ 遠洋輪船
Ⅱ 飛機
Ⅲ 汽車
建筑
Ⅰ 羅馬城的教益
Ⅱ 平面的花活
Ⅲ 精神的純創(chuàng)造
成批生產的住宅
建筑或者革命
譯后記
附錄 1 英譯者序(1927年)
附錄 2 勒·考柏西葉評傳
金克司(Charles Jencks)文 竇武輯譯
附錄 3 空氣·聲音·光線:在國際現(xiàn)代建筑師協(xié)會上的講話 1933年8月
勒·柯布西耶文 梅塵譯
附錄 4 盧那察爾斯基論柯布西耶
附錄 5 柯布西耶與住宅和現(xiàn)代建筑紀念柯布西耶誕生100周年